本届东京奥运会,中国田径创造了多项历史。“百米飞人”大战,来自广东的“靓仔”苏炳添跑出了9秒83的亚洲纪录,4x100米接力男女队双双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尽管在以往的奥运会田径赛事中,存在一定的“种族天赋”之说,但只要科学合理地训练,加上量大管饱的肉蛋奶,那么创造黄种人的历史,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
多吃肉蛋奶的中国人是如何变得更快更强的呢?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苏炳添表示,作为一个口味清淡的广东人,他本来非常喜欢吃蔬菜,但是自从去美国训练之后,每天消耗巨大的能量,让他走上了吃大牛排的“不归路”。在摄入了足量的肉蛋奶之后,苏炳添在赛场上一路狂飙,成为历史上首位突破10秒大关的黄种人。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巴西热带雨林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未必会引发得克萨斯龙卷风,但是苏炳添多吃肉蛋奶,却实实在在可以影响他在田径场上的表现。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国家的运动成绩是可以跟国民的营养条件牢牢挂钩的。那些仅能派出个位数运动员参加奥运的国家,收获奖牌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这一幕不仅出现在2021年的东京,也发生在1932年的洛杉矶。那时,贫苦的中国人可能一连好几年都吃不上一块肉,在长期匮乏基本营养的恶劣条件下,那届奥运会参加比赛的中国运动员只有当分母的份。然而即便是在如此积贫积弱的年代,中国人仍保持一颗大国雄心。在1929年的华北运动会上,刘长春以震惊全国的10秒80的百米成绩,让国人第一次有了奥林匹克的梦想。不过在营养和差旅条件都跟不上的情况下,经过21天的漫长跋涉,刘长春乘坐邮轮去到了洛杉矶,结果可想而知,精疲力竭的他在预赛中仅跑出11秒10的成绩,不幸被淘汰,此时距离他下邮轮还不足三天,而由于体力不足,他放弃了后来的400米比赛。
新中国成立后,刘长春把精力放到了体育教育上,他经常对自己的弟子说:“再快一点,落后的滋味不好受啊!”1983年,为中国体育付出一生的他溘然长逝。同年,一名跑得更快的孩子在上海普陀区呱呱坠地,巧合的是,这个孩子也姓刘,他就是刘翔。在刘翔成长的年代,中国人均GDP达到了200多美元,大家吃肉的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那时中国人均的肉食消费了达到了16.6公斤,较建国初期增加了10.3公斤。1995年,在刘翔入选上海市少年体校两年后,中国人均的肉食消费了达到了33.5公斤,赶上了日本和土耳其等国的水平。为了保持营养恢复体力,刘翔对肉也是喜欢到顿顿不能少,尤其是明虾、银鳕鱼和大牛排。事实证明,肉蛋奶的加持自然不会出错,2004年在雅典,刘翔让全世界观众都惊呼:“原来黄种人也能跑赢黑人”。刘翔创造纪录的转年,中国的人均肉食消费量增加到了59.2公斤,又一年后,18岁的苏炳添被召进了广东省队。
时间到了2021年,中国人均肉食消费量已经超过了60公斤,直接反映在了中国青少年的身高上,医学杂志《柳叶刀》显示,中国19岁的男女身高已经跃居亚洲第一,在过去35年内,这一数据整整增高了8厘米。同样,在人均鸡蛋和奶类消费量上,如今的中国已经超过了20公斤。
从刘长春到刘翔再到苏炳添,中国奥运成绩更快更强的过程就是国力不断提升、肉蛋奶吃得越来越多的过程。充足的肉蛋奶就和奖牌榜上的金牌一样,是勤劳的中国人用双手创造出来的。有朝一日,当中国的人均肉蛋奶消费量达到甚至超过欧美发达国家时,我们的未来就会涌现更多的刘翔,更多的苏炳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