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章丽倩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媒体看台上
盛会的大幕落下了,但对冬奥闭环内的大部分人来说,在最后的几日里,悠闲的“划水”时刻也许仅在想象中留存了片刻。
特派记者 章丽倩 发自北京
添了新的“功课”,多了匆匆行色,在这个即将说“再见”的时刻里,你猜大家都在忙些什么呢?三个关键词:长赛程、离境高峰和出环隔离。
北京冬奥会闭幕这一天,高山滑雪、冰壶、雪车、越野滑雪和冰球还在进行着最后的金牌角逐。只要还有比赛在进行着,那记者们就总有工作要忙。与往届冬奥会相比,由于不少项目都出现了参赛队伍数量有所增加的情况,所以“战线”更长,坚持到最后一个比赛日才收官的项目也变多了。
愈是临近闭幕日,各闭环酒店内的核酸检测点就愈发忙碌起来。除了例行的“每日一核酸”,外国记者们也为离境工作做起了准备,其中比较关键的一项就是涉及到离境以及他们返回各自国家时会需用到的核酸证明。有些人需要纸质打印版,有些人则只需电子版,有些人得通过血液检测的方式,还有些人则通过最日常的咽拭子检测即可……需求皆因人而异,在“十万个为什么”之下,酒店工作人员和采样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记者们的等待时间自然也略有增加。
而对国内媒体来说,大家也在一心多用。常规赛程要追,星光璀璨的花滑表演滑要看,晚上的闭幕式要赶,主媒体中心内纪念品商店和邮局的排队盛景要操心,以及——还得对出闭环后的隔离安排多加关注。
按照北京冬奥组委之前告知国内媒体的防疫要求,在出冬奥闭环后,大伙儿将视具体情况接受7天或14天的集中隔离。但由于这部分的安排可能真的涉及到大量的工作和准备,所以直到闭幕式开始时,还是有很多国内媒体同行并不知道自己将去何处接受隔离,也不清楚会具体隔离多久。
当然,在亲身体验了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后,大家对之后的各项收尾安排还是较有信心的。在昨晚闭幕式现场的看台上,还有国内同行笑着打趣说:“虽迟但到,到了就好。”
昨天虽是北京冬奥会被画上句号的日子,但对众多的国内媒体来说,其实今天才是很多人的真正收工日。对于这出冬奥闭环前的最后一点时间,大伙儿各有各的安排。比如,有些人攒了好多明信片,但一直没能抽空去邮局排队,迟迟未能寄出,那今天就是最后的机会了。又比如,有人想在没有工作压力的情况下,于闭环内四处走走放松。还比如,对一直想买冰墩墩却未能如愿的人来说,这也是最后的闭环内时机了。
我会在今天做些什么呢?在写下这段话的时候,其实我正身处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现场,正一边贴着暖宝宝御寒,一边敲字呢。所以,后面的事还是后面再说吧。如果你们对此有一点好奇的话呢,也可以继续关注我的视频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