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兴
如果不是“东体”编辑提醒我《东方体育日报》创办20周年了,是否可以写点什么,我压根就没有意识到:从当年的《新民体育报》改成《东方体育日报》之后一晃都已经20年过去了。作为一个从给“新体”写稿之人到现在定期为“东体”撰写专栏之人,突然感慨万千,蓦然间还真不知该从何说起或写起。
30年前,当中国足球在红山口会议的推动下开始迈向职业化时,国内的体育媒体界也迎来了第一波高潮。那个时候,我前前后后在全国大大小小各种体育专业类报纸上发表过文章的就不下20家,《新民体育报》就是在那个红火的年代中应运而生的。而且,那个时候的《新民体育报》借助于《新民晚报》的力量,在北京还专门设有办事处,并有专人负责约稿。大学刚刚毕业不久的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与“新体”打交道的,并逐渐成为了常客。
或许是从事足球记者这个行业久远之故,也或许是如今依然还坚守一线之故,上个世纪90年代就在为“东体”前身的《新民体育报》写稿,如今依然还继续为“东体”撰稿。
只不过,那个时候因为自己有工作单位,且存在着所谓的“同行是冤家”的情况,作为同类体育媒体的记者,我当然不便直接以真名在其他竞争对手媒体上公开发表文章。所以,我印象很深,那个时候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换一个笔名。在“新体”前前后后差不多用了近20个笔名。这其中,要说记忆最深的,恐怕非“兰天、白云”莫属。【注:当时署名看上去是两个作者,实际就只是为制造假象。】正是以这个名字发表的《中国足球十问》一文,引发了一场可以在中国足球新闻史乃至整个中国体育新闻史上留下一笔的大事件,我也因为这篇文章彻底丢掉了公职,以致随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再也没有为“新体”撰稿。
而今重续前缘,不得不感慨现代媒介的发展与传播方式的改变。不得不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手机的广泛运用,媒体的传播渠道、手段与方式已经与《新民体育报》所处的那个年代发生了颠覆性的革命,纸媒的日子已经越发不好过。也正因为此,很难再用先前的“同行是冤家”来作为评判的标准,更多地恐怕还是在顺应潮流的同时,更注重“抱团取暖”。于是,纸媒出身的我已经不再强求所谓的署名问题,反而是大大方方地写上了自己的真名。
不过,令我感慨的是,也许是时代变了,也许是环境不同了。20多年前的《中国足球十问》一文中,那十个问题放之今日或许依然还有现实意义,而且依然也难以找到答案。但是,类似这样的尖锐文章,或许是已经没有了再现的可能。
现在的传媒需要更多地传播正能量,而且,随着传播途径与方式的变化,媒体已经不再强调“在现场”、不再强调“深入调查”,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大大拉低了传媒的门槛,但凡是一个普通人,只要号称自己亲眼所见,便可以“媒体人”自居,利用各种商业平台传播出去。因为随着传播途径与方式的改变,评价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流量”取代了“深度”、取代了“精度”。于是,在“快餐”般的海量信息之中,所谓的“深度稿、精度稿”很快便被冲入底部。
面对如今的时代与现实,纸媒是否还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但愿“东体”在诞生20周年之际,依然还记得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