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8日 星期日
专项化指导让学生“萌动”起来 市民身边的“游泳健身中心”
第A12版:体育生活 2023-04-03
上海游泳馆“老树”焕新颜

市民身边的“游泳健身中心”

李一平

4月2日,位于徐家汇体育公园的上海游泳馆正式向市民开放,拥有40年历史的上海游泳馆改造后焕然一新。这座曾经走出过吴敏霞、火亮、陈芋汐等众多体育明星的沪上老牌场馆摇身一变,成为了市民家门口的“游泳健身中心”。

专题图文 本报记者 李一平

专注服务打造市民“游”乐园

走进全新升级改造后的上海游泳馆,内装和灯光营造了众多海洋元素交织的运动空间,中央泳池的波浪、入口大厅和小门厅的旋涡、休息与等候区的涟漪……整体氛围自然灵动,令人耳目一新。

熟悉上海游泳馆的老朋友如果走进场内,就能感觉到最直观的改变——原本用于赛事观看的看台被拆除了。泳池两侧的开放休闲区取代了原本的看台,空间变得更加宽敞通透。延伸至吊顶的波浪型栏板,诠释着水的流动与韵律。泳池顶部设置了光导管,并增加了专业的泳池工艺照明,让整个空间更加明亮,提升了市民游泳时的体验感。原本泳池端头封闭的墙体被改造成完整的落地玻璃幕墙,配合挑高16.85米的中庭区域,引入了更多自然光线,内外空间实现连结,视觉广度得以延伸。

改建后的上海游泳馆拆除了看台,还对硬件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专注于打造市民健身游泳馆和青少年专业训练场所。改造后的场馆建筑面积15800平方米,共有四个楼层及四个泳池:一至二层保留原标准泳池、培训池和跳水池,三层增加儿童池,三层和四层设置配套用房。层间采用流线性设计,分别以浅海、深海、海底世界来呼应不同的分区。

目前对外开放的标准泳池尺寸为50米×21米,浅水区水深1.2-1.6米,深水区水深2.1-3.1米,拥有八根泳道。除了普通泳道外,还设置了女性泳道、快速泳道,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的游泳体验感。

智能升级 享受高品质游泳场馆

在自助机买票、扫码识别领取手环、直接从闸机进场……在游泳馆门口,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不消几分钟,就能完成相关流程,开启一次愉快的游泳体验。游泳结束后,智能手环放入回收口,获取离场小票并扫码出闸。依托智能化管理方式,场馆柜控数据与手环回收机数据实现联动,智能手环随取用、用柜记录可追溯,泳客归还手环时即释放清柜,有效避免占柜现象。

此外,配合上海市体育局推出的线上个人健康信息和游客健康承诺卡录入,不再需要使用传统的纸质健康承诺卡,更享便捷。

“环境明亮,几乎没有氯气味,水温非常舒适!”试运营期间前去尝鲜打卡的泳客,对新馆赞不绝口。久事体育中心公司副总经理夏洁介绍,升级后的上海游泳馆采用先进的羟基自由基发生器消毒技术,在快速杀灭顽固病菌的同时,能够有效去除水中化学品残留物,水质完全达到国际大赛游泳水质标准。此外,泳池配备了高效水过滤装置,三小时即可完成全池过滤。泳池同时配有24小时智能化在线水质监测仪器,通过信息化手段掌握水质动态变化并进行实时公示,有效防止水质问题发生,保障市民健康权益。“试运营期间,有市民说是偷偷喝了一口水,整体水质可以说是达到了饮用水级别。”

历史传承打造申城体育文化

1983年,上海游泳馆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温水游泳馆,乘着第五届全运会举办的东风正式亮相,并承担了两届全运会、首届东亚运动会、世界杯的游泳跳水赛的举办任务。这里还承载了很多上海名将学游泳、练跳水的记忆,奥运冠军吴敏霞、火亮、陈芋汐的竞技之路均在此起步。

1988年,上海游泳馆凭借着独特的不等边六角形建筑风格和玻璃幕墙结构,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43座著名优秀建筑之一,并首次被载入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出版的《世界建筑史》。

2002年,上海游泳馆开始对外开放。此番经过改造焕新,场馆外立面设计延续了原设计的文脉,同时呼应周围体育馆、体育场和综合馆(万体汇)的立面竖向肌理,达到建筑单体和整体的和谐统一。

近年来,上海重大体育设施建设硕果累累,而作为上海体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项目,徐家汇体育公园改造工程备受瞩目,从策划设计到建设改造,工程始终把满足市民健身需求、打造人民宜居安居的环境放在首位。随着上海游泳馆、“万体汇”、有氧公园等设施的逐步开放,市民可以在徐家汇体育公园参与游泳、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足球、飞盘、橄榄球等十余项体育运动。未来,这里将真正成为活跃的大众体育文化聚集区,让全民健身的乐趣惠及千家万户,并进一步为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贡献力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