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上海的“都市型”体育答案 “三位一体”办训模式水到渠成
第A10版:学青会 2023-11-06

上海的“都市型”体育答案

李一平

特派记者 李一平 发自广西南宁

昨晚,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开幕了。作为全国学生运动会和全国青年运动会合并而来的综合性赛事,这次的比赛和四年前的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很像,还未开幕,许多比赛就已经提前开赛,不少项目更已经决出了最后的冠亚季军。回顾四年的历程,这次上海代表团在提前开赛的比赛里表现得不错,但比起金牌数量,我更关心的是上海近几年探索的多元化办训体系,上海在这次学青会会交出怎样的答卷。

上海的“三位一体”多元化办训体系,指的是以传统体校办训、普通学校办训、社会力量办训三种模式协同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海模式”。为何要探索这种新办训体系?根本原因是传统的体校办训模式单一,招收的青少年运动员数量有限,想要拓宽青少年参与训练的渠道和人数,探索新的办训模式是最好的出路。

从传统体校到“体教融合”再到社会力量办训,三种模式不断扩大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范围,同时也是整合资源,让学校、社会力量参与办训的一个过程。

截至11月4日,上海代表团在公开组共获得11金16银13铜的成绩。从项目分布来看,11枚金牌中,铁人三项、跆拳道、轮滑项目的四枚金牌属于社会力量办训成果,足球、排球的三枚金牌则是来自体教融合,其他如自行车、皮划艇的四枚金牌则是传统体校模式输送。

可以看出,上海探索的多元化办训体系并不是无的放矢,针对社会化、市场化程度高的运动项目开展社会力量办训;三大球等集体类项目则更多是依托学校来进行办训;小众但依然是奥、全运的优势项目,则是通过传统体校“托底”。这样的分类既拓宽了青少年参与的可能性,也降低了凡事政府“统包”的负担。

四年前的二青会,当时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攀岩项目中倪国庆代表上海夺冠,这是上海最早一批尝试社会力量办训的运动员。四年过去,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采取“体教融合”、社会力量办训,夺牌的比例同步增加,这也是多元化办训体系日趋成熟的标志。

前不久,上海首个区级青少年体训中心在杨浦挂牌。青训中心比起少体校,更多了公共服务的职能。未来,多元化办训体系如果再进一步,其实也代表了上海青少年体育普及的全新模式,青少年能在体校、学校、社会俱乐部学到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