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一平 摄
本报记者 章丽倩
今天是本届上海半马领取装备的第一日,也是赛事倒计时两天的日子。对这项一年一度的马拉松大赛,你是否也在好奇它还有哪些新亮点和靠谱的配套服务呢?如果是的话,那就赶紧看过来吧。
四月天孩儿脸
高温保障就位
申城的四月天,常常是说变就变,忽而大风降温需要裹上外套保暖,忽而又会仿佛入夏,白天最高气温冲上30摄氏度。针对这样“孩儿脸”的天气情况,上海半马组委会已经做好了有针对性的保障方案。
马拉松比赛不同于寻常跑步,长时间剧烈运动会让人产生大量热量,而较低的环境温度则有利于人体散热。这就是马拉松参赛者大都盼冷不盼热的原因。据记者了解,为应对本周日可能出现的较高温天气,上海半马组委会的高温配套方案已经就位。
赛道沿途自5公里起,每5公里设置饮料/饮水站,方便选手们能及时补充水分;自7.5公里起,每5公里设置饮水/用水站;另外,能量补给站分别设在10公里、12.5公里、17.5公里和20公里处,给予跑者能量补充。
冰站和喷淋站的设置当然也在赛事组委会的方案中。按计划,组委会将在赛道9公里、14公里和18公里处设置冰站,在赛道8公里、12公里、14公里、16公里、18公里、19公里和20公里处设喷淋站。在冰站服务的志愿者会将冰块用小袋装好,并把冰袋置于保温桶中供选手在途经时方便取用。
马拉松比赛的特点是选手们会越跑越热。哪怕一早出发时还体感凉爽,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到了比赛后半程,气温一升高,选手们就容易觉得疲累。所以一直以来,赛事高温保障方案的重点都会更聚焦于比赛后半程。同时,除了硬件配套外,对于比赛当日可能出现的高温天情况,组委会对赛事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为的就是确保比赛能安全、顺利地进行。
在总结经验、精益求精守护参赛者安全这件头等大事上,上海半马向来都是多方配合、打出“组合拳”。根据组委会的数据,此次赛事在起(终)点区域设置了五个医疗站点,在赛道沿线前疏后密又分布着18个医疗站点,同时配备23辆救护车随时待命,并将中山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市九医院、东方医院(本部及南院)、浦南医院这六家医院作为赛事定点医院,开辟了选手就诊“绿色通道”。为方便选手在有需要时能够快速获取帮助,组委会于沿途各个医疗救护点前100米的位置,都会设置醒目标志。
另外,比赛期间会专门安排25组骑行急救队穿梭于赛道之间,还有近300名急救志愿者和150名急救跑者分布在各个关键位置。他们将各司其职,为赛事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碰撞跨界 文旅商体与时偕行
第一次在美术馆里办新闻发布会、第一次请国际特邀选手观展、第一次于在线旅游平台推出参赛套餐……11岁的上海半马,它不仅期待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再竞一步”,也希望有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路跑爱好者,因为参赛而添了一次与申城倾心相与的机会。
今晚,坐落于陆家嘴滨江第一线的浦东美术馆将迎来一群新朋友,他们就是参加本届上海半马新闻发布会的相关领导、运动员代表和来自文旅商体多个领域的嘉宾。跨界到美术馆里办活动,之于上海半马,这是赛会历史上的第一次,而其背后则体现出了赛事和浦东新区的合作走入了更广泛、更深入的新篇章。
“今年有一个‘上海半马×浦东美术馆’的跨界新合作。一方面,我们会在这处浦东新地标的顶层露台上举办新闻发布会,让与会者在关注赛事信息发布的同时,也能欣赏到浦江两岸的美景。另一方面,除了参加发布会,我们也邀请运动员代表走入美术馆观展,感受艺术的魅力。”赛事运营方、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骏炜告诉记者,在此次合作的东风下,浦东美术馆还会于镜厅大屏上播放赛事宣传片等影像资料,为体育和艺术的碰撞创造更多近在身旁的跨界场景。
即将迎来11周岁生日的上海半马,它凭借自身过硬的实力,已成为申城当之无愧的金名片之一。去年,上海共举办178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平均后等于每两天就有一项。而根据今年2月发布的《2024年上海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上海半马在专业度、关注度、贡献度三个评价维度上都位居这178项赛事中的前列。
在全球马拉松领域,包括七大满贯在内的不少赛事都会推出“参赛+旅游”的套餐服务,而上海半马也于今年迈出了试水的第一步。走出酒店大堂,就能坐上直通赛事起点的接驳车;除了参赛的半天,还为消费者安排好了周末游里的其他著名景点……不愁参赛名额外加配套了两天一晚的酒店和观光服务,这确实为外地和境外跑者提供了参赛新选项。“这次我们是和携程合作,用大约50个名额做了一次试水,这些产品在平台上架后很快就售罄了。未来,我们会去进一步优化,希望在文旅商体的联动上做出特色。”朱骏炜介绍道。
完赛奖牌提前揭秘
冲线后有新“彩蛋”
比起号码布和完赛证书,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常被赋予更重要的收藏和展示意义。不少路跑爱好者的家里,都会有一块用以悬挂或摆放这些马拉松“最强周边”的小天地。说到这一点,你是否也共鸣了呢?今天,记者就为大家来提前揭秘一下本届上海半马的完赛奖牌,以及在本周日的终点冲线后,又会有怎样的“彩蛋”在等待着选手们。
圆形是奖牌领域最常采用的造型,2023年和2024年上海半马的完赛奖牌都是圆形设计,而在来到2025年,新的创意站上了中心位——奖牌主体形状出自“申城”的“申”字。再细看,这枚奖牌上除了有对赛事口号“再竞一步”和陆家嘴天际线“三件套”的呈现外,还有一片繁复的切面区域占据了奖牌的一半面积。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
原来,这个设计是内藏乾坤:一方面,该区域由21个切面组成,“21”正应对了半马距离的21.0975公里;另一方面,这些起伏转折的切面,其实也像是选手们在赛道上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勇于面对和化解,终能在“21”的这个数字里完成冲线。
“剧透”完了奖牌,再来看看终点“彩蛋”。选手们在冲线后会领取到不少完赛物资,奖牌、水、饮料、香蕉等均在其列,而其中体积最大的当属完赛毛巾。对,“彩蛋”就藏在毛巾里——这回它不仅仅是毛巾,还可随时变化为方便穿脱的斗篷。如此功能二合一,倒是拓宽了完赛毛巾的用途。另外,又因为是初登场,等到本周日比赛那天,这款毛巾斗篷预计会成为本届上海半马终点区域热门的拍照道具。
机器人乘新风来当“志愿者”
2025年是不少行家眼中的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浦东正抓住机遇,努力将自身打造成沪上乃至全国的该产业核心引领区。而当这股新风吹到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半马,对参赛选手们来说,一份新体验已在等待着他们。
在上海半马的舞台上,尽管机器人暂时还不会与选手们一同参赛,但在领取装备的现场和本周日比赛日那天,它们会以赛事“志愿者”的身份与跑友们见面,并为大家提供服务。
今明两天是本届上海半马领取装备的日子,一样是拿号码布、测芯片、核对信息、按尺码领取参赛纪念T恤和在姓名墙前打卡留念,这回会有什么不同吗?对了,如果你想体验由机器人帮你派发装备的这个过程,那就先要在一众接待柜台中找到机器人“志愿者”的身影。
据记者了解,这是上海半马与浦东机器人企业的一次跨界互动。在人来人往、预计要接待1.5万名选手的装备领取现场,代表了科技产业新风向的机器人在数据集的支持下,准确完成识别和取放等动作——它们在参与服务的同时,也让更多人通过上海半马感受到了浦东发展的新一面。这样的跨界互动,你会不会也有些期待呢?
而等到本周日比赛日那天,这些代表着“浦东制造”的机器人还会出现在赛道沿线的补给站点,继续以新人“志愿者”的身份来为跑者们服务。具体来说,这回它们上岗的位置是在赛事路线9公里处的冰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