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华强
王碧璇
王磊
王磊(右)和其他跑者合影
最初你是因何而开始跑步的?从初登赛场到渐渐熟悉,支持你一路跑下来的动力是否发生过变化?在本届上海半马即将启幕之际,我们来到几位参赛者的身旁,听他们分享了自己与路跑、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以及上海半马的故事。
本报记者 章丽倩
与赛事“同龄”
高龄达人爱分享
袁华强
70岁,跑龄10年
60岁才第一次走入马拉松比赛的出发区,晚了吗?袁华强用一张又一张年龄组第一名的完赛证书,丰富着自己“一点都不晚”的回答。本周日,70岁的袁华强即将第六次以选手身份参加上海半马,除了想根据天气情况跑个自己能力之内的好成绩,他已经在琢磨赛后可以跟网友们进行什么样的日记分享了。
一早六七点出门晨跑,午睡后拿出一个多小时来更新自己的“跑步达人袁老师”网络日记——这是袁华强近四年来特别规律的日常。“我没有练体育的专业背景,很多经验都是靠多学、多看、多体验、多交流总结出来的。现在的网络平台太方便了,就想跟天南海北的跑友们多一点交流互动。”袁华强从2021年开始在网上更新跑步日记和相关分享,如今已拥有29.9万点赞和1.7万关注者。
和很多人一样,袁华强最初跑起来的原因也是为了减重保健康,当时他60岁刚退休,终于能规律地抽出时间来锻炼。“跑了两年不到,体重从近80公斤降到58公斤,活动时感觉身体轻巧了不少,脂肪肝也没了。”10年前,国内的马拉松赛事没有如今这般繁荣,60岁以上年龄组的竞争也还少人关注,于是,在袁华强开始参赛后没多久,他就第一次尝到了成为一项赛事中年龄组第一名的滋味。
“60岁以上年龄组第一,65岁以上年龄组第一……我从小也没什么体育训练的基础,但在退休之后却跑出了这些成绩。所以说,真不要因为觉得晚就放弃,晚来也有惊喜。”袁华强说。
在过去44年中,袁华强一直在上海工作和生活,对这座城市里的马拉松赛事有着浓浓的主场情结。尤其在年岁更长后,他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每年的参赛数量,“但家门口的上马和上海半马肯定是最重要的。”尤其,上海半马创办于2015年,正是袁华强开始跑步训练的同年,如此一来他就更加沉浸式参与并见证了这项赛事的成长。“年年都积极报名,这回是第六次中签参赛,总体来说签运还不错。”
随着医疗、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状况已被大大稀释,而作为赛道上的高龄达人,袁华强常会在网络上与想要运动起来保健康的中老年人分享经验。“跑步贵在坚持,但对中老年人来说,量力而行同样重要。最好就是看自己身体状态跑,状态好就配速快一点,锻炼心肺功能,状态一般就跑得慢一点或者先休息也可以。虽然我现在的成绩还不错,但也会提醒自己要适度。跑步的目的是为了健康,成绩只是路上捎带的风景。”
年度顶级期待
在“红毯”上奔向主场
王碧璇
27岁,跑龄2年
上海半马得到过许多参赛跑者的美好形容,而在王碧璇的心里,尽管之前她才参加了一届,却已对这项赛事生出了可能有别于旁人的切入视角。“一路上都有种好像在跑‘红毯’的感觉,氛围太棒了,说它是我的年度顶级期待也不为过。”
2024年4月21日,那是去年上海半马的比赛日,也是王碧璇与这项赛事的初遇。“我觉得是一半一半吧。一方面,上海半马的竞赛组织和服务配套到位,赛道风景很能体现城市的美,路两旁的观众们超级热情。另一方面,我们跑团的朋友也真是惊到我了,好像每隔500米或者一公里就会看到来加油的团友,除了官方补给点,我还被跑团私补点‘投喂’了好几次,一路都是惊喜和期待,跟跑在‘红毯’上似的。把这些感受加在一起,就是一句话,上海的路跑氛围太好了。”
学生时代对体育课没多大兴趣,操场上所有苦哈哈的跑圈都是为了减重,2021年初来沪工作和生活,2023年开始路跑训练并成为了卢湾跑团的一员——王碧璇感慨说,可能正是上海这座路跑氛围浓厚的城市,让她的人生体验多了一处转折。“所以我的跑龄一定要从上海、从2023年算起,学生时代不走心的跑圈都不算。”
中学时代,王碧璇的体重巅峰值曾一度达到150斤,如今则已降至106斤,成了不少熟人眼中的减重典范。不过在她自己看来,这里面的因果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跑步是为了减重,现在继续形体管理则是为了能更好地享受跑步,能和更多团友一起分享奔跑起来的乐趣。团友们给了我很多正能量和感动时刻,有时候哪怕当天不打算多跑,我也会在下班后花一个小时的交通时间,去卢湾体育场参加跑团活动。就是去享受跟大家在一起的氛围。”
今年,王碧璇很幸运地又获得了参加上海半马的名额。与去年4月那次参赛相比,这回她还多了奔向“主场”的期待,上海半马终点所在的东方体育中心就是她心里的“主场”。卢湾跑团是沪上成立较早的跑团之一,如今团内每周有三次常规活动,周二晚上练间歇,周四晚上练节奏,这两次活动都在卢湾体育场内进行。而从去年八九月份开始,他们周末常规练长距离跑的地点,已从苗江路一带换到了东方体育中心。“所以对我来说,这回上海半马能期待的点比去年又多了一项。”
开启特殊支线 是跑者也是康复专家
王磊
47岁,跑龄9年
如今,每逢申城有马拉松大赛要举办,比如最具代表性的上马和上海半马,王磊在赛前一段时间里总会格外忙碌:小部分精力忙备赛,大部分精力则是花在了马拉松康复专科门诊的接待中。这回上海半马赛前,他照旧是忙碌并快乐着。
2024年9月,沪上首家为跑者设立的康复专科门诊在普陀区人民医院内正式开业,王磊便是该专科门诊的牵头人。“现在日常跑量比前几年少一些,但能给更多喜欢路跑的人提供服务,还是挺有满足感的。”将业余爱好和工作结合,这其中除了有大家常会想到的医者仁心外,还包括了他被亲身经历激发出来的使命感。
“我也跑伤过,但因为有医生这重身份,自己拥有专业背景外加也方便跨科室请教,所以恢复得挺顺利。后来,身边碰到同样有跑伤情况的人,一方面我会给他们支招,另一方面他们可能也会托熟人来请教。但在这个‘朋友圈’之外,肯定还有遇上同样困扰的跑友,他们想要恢复也许会走弯路。怎么办呢?应该要有一个更具针对性的选项。”
王磊坦言,同样是跑者中常见的髂胫束综合征,传统医学意义上的治伤和马拉松康复专科门诊内的治伤,它们走的就是两条路线。“运动伤害有轻重之分,很多因为训练不够科学或者急于求成而弄出来的伤病,它们都是可控制、能挽回的。跑伤了就要跟马拉松永远说再见?这太一刀切了,我们就是要尽可能帮大家找到两全之法。”
在由骨科、运动医学科、康复医学科专家组成的核心团队的支持下,目前,王磊牵头的这个马拉松康复专科门诊已能提供从诊断到治疗的一体化方案。在常规每周二晚上开诊一次的情况下,自去年9月至今,该门诊已接待患者800多人次。以较常见的髂胫束综合征为例,医生通过超声引导下筋膜刀进行肌肉松解,辅以手法推拿,再进行中药离子导入,现阶段的临床有效率已达80%。
王磊告诉记者,通过近七个月的观察,他发现每次大赛前都会出现看诊高峰。“去年上马之前有一波明显的高峰,这回上海半马赛前的情况也相似。一方面是大家有大赛之前评估的需求,另一方面感觉也是因为赛事吸引力较大的原因,天南海北的跑者更容易在这个时间点上齐聚申城。”
说回到赛道之上,跑龄九年的王磊向来是为了健康而跑,对成绩的态度比较“佛系”,不过,这也刚好应和了他那颗“不是急救跑者也是急救跑者”的心。“上海半马名额很抢手,年年报名,但今年才是我第三次参赛。去年其实也参加了,不过是以急救跑者的身份。在有过一次体验后,今年再上赛道,哪怕没有穿着‘急救’字样的背心,假如比赛时有选手需要帮助,我肯定也会先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