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携手同行  海上客也争做东道主
第A05版:跑者故事 2025-04-18

携手同行 海上客也争做东道主

章丽倩

于祥英

前泽典子

濑户温夫

本周日,将有1.5万名选手在东方明珠脚下迎来上海半马又一次的起跑。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于“家门口”的再一次出发,而在这部分跑者中不仅有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老土地”,有因为城市路跑氛围而决定在沪发展的外地朋友,同时也有——国际来客。

本报记者 章丽倩

爱好即事业

追梦在申城

于祥英

35岁,跑龄11年

路跑爱好改变了很多人的体重和体检报告,之于35岁的于祥英,他则是把兴趣和事业结合到了一块儿,而马拉松氛围浓厚的上海就是其得以施展的舞台。

“赛前虽然来不及再有什么合练,但我知道有好几个带过的学员这回也中签了,我们在上海半马比赛那天会遇到。”既是拥有资质的跑步教练,也在经营着一家以路跑赛事和活动为主营业务的创业公司,从“路跑爱好者”这一起点出发,于祥英对中国马拉松产业有着更丰富的接触和感受。

根据今年1月公布的官方数据,2024年全国共举办路跑赛事671场,消费总规模超133亿元。然而,在这派繁荣景象的背后,消费转型的趋势正日渐明显。“路跑爱好者在选择赛事和城市目的地的时候,会有更多方面的考虑。其中,拥有上马、上海半马和文旅商体等多元优势的上海,应该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优先选项。”尽管副作用是中签越来越难,但于祥英还是会为如此热度感到高兴,因为这里就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于祥英大学时学的是化学专业,在2013年刚来上海时,他心里想的是找一份对口的工作,未承想后来被这座城市的马拉松氛围给深深吸引,就此调转了事业的方向。“来到上海后,我对这里最初的城市印象不是别的方面,而是马拉松氛围挺好的,在还没完全弄明白情况时就当了一回现场观众。然后在2014年,就是我来到上海后的第二年,我也跟着跑起来了。再后面,自己就成了行业中的一员。”

如今,上马成为了全球唯二、中国唯一的大满贯候选赛事,与此同时,上海半马也在朝着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而努力。本就含金量十足的跑友们口中的“上海的马拉松比赛”,如今成了更多人向往的赛场。另外,从路跑氛围到跑团文化,从专业训练营到专业用品多元化选择的空间,还有不跑步的普通市民对这项运动的接受度等,在于祥英看来,上海的这些方面也都会让人眼前一亮。

“近几年由于个人参赛和公司办赛的需求,我算是把国内办比赛和活动的城市跑了个七七八八,反正我的感觉是,上海是能让路跑爱好者有最好体验的城市。”于祥英分享道。

在沪生活19年

边跑边看总有新惊喜

前泽典子

49岁,跑龄27年

在今年中签的选手里,有325位外籍跑者,他们来自于21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中日籍选手占比最高。已在申城工作和生活了19年的前泽典子,她便是一位从首届上海半马就开始参与和关注这项赛事的路跑爱好者。

认真跑起来,去认识更多人,在一座相对陌生的城市里找到让自己快乐起来的锚点——在前泽典子于2006年刚被公司外派到上海工作时,跑步这件事成了助其渐渐融入城市的钥匙。“我每年会回日本两三次,主要是去看望我的妈妈,其余时间都在上海。我喜欢这里,这里有很多比赛可以报名参加,也有我的家人和朋友们。”前泽典子告诉记者,在日籍来沪工作的群体中,挺多人会在完成三至四年的外派期后返回故土,而在让她选择更长久停留的原因中,既有事业和家庭方面的考虑,也有路跑情结在推波助澜。

前泽典子一直觉得,上海是一座很有能量的城市,尽管她已在这里生活了19年,但通过参赛和各类约跑活动,不断在城市道路上边跑边观察的她,还是常会冒出“变化好大”的感慨。“日本的有些赛道跑过一次就可以,因为每年都差不多,但上海给我的感觉是总有新变化,跑在路上的时候,每年都会有不同。”在过往27年里,她已经完成了150多场全马赛事和100多场半马赛事。

对了,跟大家介绍一下,前泽典子是沪上TARC跑友俱乐部的核心干事。该俱乐部成员以日籍路跑爱好者为主,除日常训练计划,像他们内部年年都会组织的TARC接力赛,已经完成了包括从滴水湖至世纪公园的70公里、地铁一号线沿线的43公里以及松江佘山、青浦朱家角、嘉定马陆等城市版图的“打卡”。

说到自己跟上马和上海半马的关系,把前泽典子的话精炼一下,其实就两个字——有缘。2006年,那是前泽典子搬来上海生活的第一年,“当时参赛名额还没有很抢手”,所以她在当年就第一次参加了上马,并且之后但凡有名额必定全勤。而等到2015年上海半马创办,前泽典子也是一听说消息就激动地报名了,成了上海“一城双马”的元年见证者。

前泽典子的家在日本山形县天童市,那里出产着不少水果,还有天然资源可供登山、滑雪和泡温泉。2001年,那会儿的她喜欢上跑步已有三年,在每天上班前、下班后以及周末都会拿出时间来训练。“在2006年来上海工作前,其实我和这座城市已经有过接触。”当年,前泽典子常跟着山形县长跑队一起训练,队内有一位中国教练,两人熟悉后这位教练给她建议,有机会也可以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闵行校区那里去跟训一段时间,同时也能当做是交流。

“2001年11月,我在筑波马拉松上刷新了自己当时的最好成绩,以3小时05分跑完全马。在参加完比赛的当天我就搭飞机来上海了,那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看到上海。”那会儿的前泽典子没有想到,自己在未来还会与这座城市有如此深的交集。

西装战袍抢眼 上海是他的“中国主场”

濑户温夫

40岁,跑龄10年

在国内的马拉松赛道上,日本跑者濑户温夫有一个更为人知晓的名号“西装大叔”。跟其他选手常见的运动装束不同,闻其名知其意,他的参赛战袍就是一身西装。如今忆往昔,濑户温夫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很明智,因为在国内赛事就选手着装有了更多条文规定后,他给自己添上的这重西装特色还处于安全范围。

濑户温夫是一位职业经理人,于近年因工作而来到上海生活。对跑了10年的他来说,申城既是自己的“中国主场”,也是通衢广陌的出发地——去年他共参加了24场比赛,总跑量达到4961公里。“上海和中国的马拉松氛围很棒,有很好的配套服务,而且赛后马上就可以拿到参赛照片和视频,这一点效率很高。大部分日本跑者都不知道在中国参加比赛会有这么好的体验,有机会的话,希望有更多日本人来中国实地感受。”如今,每年上半年举办的上海半马,下半年举办的上马,都让濑户温夫有在“家”里参赛的感觉。

在赛道现场或网络平台上,可能不少人都曾看到“西装大叔”的身影,也给他敢于穿西装去跑马的勇气点过赞。但是,你们知道这背后的缘故吗?原来,濑户温夫最初这么不走寻常路其实是为了——在比赛时多得到一些观众的支持,让自己更有干劲往前冲。

濑户温夫回忆说,自己第一次穿西装参赛是在2018年或2019年的大阪马拉松上。在他当时的印象和感受中,女选手和有特色的跑者(比如年纪较长的选手)更容易得到现场观众的加油和支持,而中青年男性则往往“泯然众矣”。为了争取能有更好的参赛体验,职场人士濑户温夫就把自己最熟悉的西装给穿上场了。结果真就像他期待的那样,自己成了当日赛道上的宠儿,也正是从那次开始,西装成了他固定的参赛战袍。

听说本周日上海的气温有较大概率走高,濑户温夫坦言,这对他会是一项挑战。“因为穿西装比赛最怕热、怕潮湿。”每回参赛,濑户温夫跑到后半程都容易比旁人更费劲,吸饱了汗水的西装会给他自动增负。在经过数年的参赛实践后,只要保护工作到位,他就基本不担心衣服磨破皮的问题,但在西装吸汗后越变越重、跑马仿佛变成负重跑的这件事上,确实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尽可能购买轻薄透气的款式。这么跑虽然辛苦,但我还是想坚持下去。”

来到上海后,濑户温夫在马拉松赛道上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还加入本地跑团,经常参加合练,汉语能力进步了不少。就在今年3月时,他已经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六级测试。“看到我穿西装比赛,感觉中国观众给我的加油声会比在日本时更多,我就会跑得非常开心,他们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在汉语水平考试的听力、阅读、写作、口语四个科目中,濑户温夫前三项的得分都超过70分。所以,当有现场观众给他加油鼓劲时,他都能理解并且乐呵呵地记在心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