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
早在6月底,报社领导询问能否写一组苏超的稿子。当时苏超热度已经燃起,“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没有假球,全是世仇”“十三妹”之类的网络梗铺天盖地,在上海这座江苏后裔(包括我自己)众多的城市里,身边总有人会谈论几句苏超。
这是一个不错的新闻选题。但我婉拒了。我需要更多时间观察这项新诞生的业余足球比赛。我对苏超好奇,亦有困惑——这股自上而下的驱动力,能让对足球不甚了了的绝大多数民众产生多深的羁绊?这突如其来的热潮能持续多久,尤其当经历本地球队遭遇失败时?从不讳言是文旅项目的这项非职业比赛,又会和职业足球产生怎样的纠缠?
在没有看清一些问题时,作为从业25年的体育记者,我不敢贸然作出“苏超的启示”的判断。虽然这样的文章不难写,用一些数据,用一些场景,用一些对话,能得出“显然的结论”,但只是缺少了情感的产品。
作为妥协,或者说另类的解决方案,我们在一个多月后派出记者走访常州多处,为的是寻找因为苏超而改变的“人”。任何故事的主角必然是“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因为一件事相遇,让彼此不相交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就是生活的意义。
采访里打动我的是常州队主教练樊毅爱人开设在球场边的面馆。两位南京人因足球来到常州,因思乡开办了一家家乡风味的皮肚面馆,这寂寥无名的面馆又因为苏超成了常州的打卡点,客人们来自江苏各地,面馆里飘荡的情感如此质朴,还原了足球本真的模样,让不同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我有一位常居上海20年的朋友,在这个漫长而炙热的夏天,凡是有苏超的周末,他必然观看直播,无论人在何处;凡能弄到球票,便驱车数百公里回家乡,为本地球队助威;他认识了许多同样爱着家乡球队的陌生人,生活中有了新的乐趣。这一切都因为苏超寄托着他的乡愁,就和数千万无论生活在何方的江苏人一样。
在首届苏超落幕之际,如果一定要谈“启示”,那么苏超告诉了所有人一个道理——体育是一种竞技对抗,但再高水平的比赛,如果没有背后的情感链接,也终归是空洞无物的。体育是承载了群体情绪与记忆的载体。情感,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乡土情结,才能赋予比赛以生命。至于文旅成果,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并非先行设定的目标。先有了像苏超这样的产品,才会不愁成果。而不是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