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承良
1984年生人的我,第一次和足球结缘是1991年的吉隆坡六强赛,徐根宝带国奥队打奥运会预选赛,当时新闻里“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出线”的口号,至今也算是中国足球名场面之一;转年1992年欧洲杯的丹麦童话自不必说,如果我记忆没有出现偏差的话,那届欧洲杯应该是“守门员用手接回传球”规则的绝唱。后来到了1994年甲A联赛元年,徐根宝的“抢、逼、围”,金志扬的“小、快、灵”也是传播范围极广名言,套用时下的话,就是破圈。
扯了那么多陈年旧事,其实梳理一下不难发现,这些能破圈传播的都是和足球本身有关,对于我们这一代80后来说,对于足球的喜爱是非常纯粹的,就是源自于足球本身,大家茶余饭后讨论的是“解放范志毅”“万达55场不败”“四川全兴黄色风暴”……
球队、技战术、球星,甚至是裁判的判罚,这些足球最基础内容的破圈,培育了职业联赛30年至今最坚实的一批球迷。如今申花、国安和四川球迷动辄数千人的客场助威团,就是明证。
终于要说到2025年的新生事物苏超了,5月10日至11月1日,整整175天时间,85场比赛,超243万现场观众(场均超2.8万人)……第一届苏超无疑是现象级的,今年中国最火的体育赛事当之无愧。尤其是苏超和经济之间的巨大关联,更是让苏超成为时下的体育经济融合的典范。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振体育消费”再一次被重点突出。苏超本赛季吸引到数百万观众,无疑是“提振体育消费”最好的示范。
官方的几组数据显示,苏超期间,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发布的《“苏超”消费跟踪调研报告》显示,95.9%的观众产生了门票外的消费。江苏省商务厅数据显示,苏超前六轮,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业收入379.6亿元。
10月25日,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1至8月,全省体育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0%,其中体育组织因赛事运营、活动策划等业务增速明显,同比增速高达27.9%,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也实现了10.0%的同比增长。
不过,经济之外,苏超毕竟是足球比赛,赛事期间,和足球本身有关的报道似乎并不多见,比如说,常规的赛前、赛后官方新闻发布会环节并不存在。也没有媒体会在赛前特地报道球队伤病停赛情况,技战术变化,赛后同样没有媒体会从技战术分析层面来分析胜负,所有都是千篇一律的“很拼”。
作为参与人数最多的团队运动,足球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同样是三大球,理解足球比赛远比篮球或者排球难得多。中国足球的长期落后,和足球文化本身的缺失有很大关联。或者换句话说,太多人还不理解足球这项运动。
30多年前的职业联赛带来了足球文化,造就了一批球迷;如今苏超更接地气,作为体育记者,我更期待苏超可以在普及足球文化上的成功。这样可以有越来越的人改变对于足球的认知,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支持孩子踢球,最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