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苏超”,线下观众累计突破230万人次,赛事相关话题在全网阅读量超过8亿次、互动量逾1200万次。人们在看台上、屏幕前共同见证一场又一场“城市之战”,在弹幕、评论、短视频中发表对比赛的看法、分享精彩瞬间。社交媒体上,“抢不到票”的遗憾、“我也没票”的调侃、“为城市而战”的激情,是每名观众具体而微的参与方式。
“苏超”之所以引起全民共鸣,是因为它把体育重新带回了生活场景。赛场上踢进点球的“MVP”,或许就是你的邻居,他的老师。与朋友相约看球、带全家一同远征……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参与,让足球回归触手可及的公共生活。
毫无疑问,“苏超”真正带动了很多人切身参与到足球和体育运动当中。“看他们踢比赛,搞得我也想试试了。”各地球迷群里,总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江苏省体育局提供的数据是,“苏超”赛事期间,江苏省业余场地利用率提升近20%,社区足球报名人数翻倍,居民因为“苏超”加入球队、报名赛事、走上球场。“苏超”让足球在潜移默化间完成了角色转变——它不再是运动员、媒体或主办方的盛会,而成为人人皆可参与的“体育日常”。“体育运动,就应该让普通人参与竞争、感受公平”,这句话恰好概括了“苏超”带来的社会价值:无论是职业球员还是上班族、学生还是个体工商户,人们都能在比赛、观赛中得到共鸣。
“苏超”带来的,并不仅仅是一个足球联赛,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足球罕见的活力,显示出中国体育巨大的发展空间。当体育真正融入生活,孰胜孰败便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重新相信,诞生于普通人的体育比赛,能够书写出自己的美丽篇章。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