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本期导读 从“中南海速记员”到“红色故事传讲人”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2-01-05
荣获二○二一年“全国最美家庭”陈宽宏的传奇人生

从“中南海速记员”到“红色故事传讲人”

傅佩文

陈宽宏讲述红色故事

陈宽宏全家福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担任速记员时的陈宽宏

陈宽宏珍藏的《汪怡速记》

陈宽宏曾是中共中央办公厅速记员,在“中南海”红墙内工作生活十年之久,记录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量的讲话。退休后他创办“老陈故事汇”,为村民开讲红色故事,先后撰写红色故事40余个章节,共计10万多文字,开设讲座200余场,用实际行动诠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信念。

◆记者 傅佩文

“走!听老陈讲故事去。”在嘉定区马陆镇包桥村,每周听老陈讲故事,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特有的“固定节目”。

老陈是谁?

老陈就是陈宽宏,一位土生土长的嘉定农家子弟。

冬日午后的暖阳下,75岁的陈宽宏站在家门口,笑咪咪地看着屋檐下两只出生仅一周的小狗,它们在狗窝里互相依偎着睡得香甜。他面前的菜园,大棵大棵的青菜、一根根的大蒜,长势不错。再往前,是一片他亲手种下的修竹。岁月静好。

58年前,17岁的陈宽宏就是从这里——他的家乡马陆镇包桥村,走进了中南海,成为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一名速记员。

1964年,就读于嘉定一中的陈宽宏17岁,参加完高考还没放榜的时候,遇上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两位干部到嘉定来招选工作人员,经过学校领导的推荐、相关工作人员的现场面试,从小成绩优秀,语文成绩更是突出的陈宽宏,在17岁那年的夏天,被选到北京学习速记,成为在中南海工作的一名速记员。

“当时,我和同校的一名女生,还有松江二中的两位同学一起乘火车去的北京,当看到‘北京站’三个字时,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一个农家子弟,就此跨入中南海高高的红墙,度过了此生难忘的10年。

八位同学最终选出两位

在陈宽宏的书架上,放置着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毛泽东选集》。翻开厚厚的相册,一张张黑白的老照片,无声细数着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浪花。

“当年我学的,正是这本《汪怡速记》。”陈宽宏拿出一本封面已经泛黄的速记书。《汪怡速记》一共有300多个字音符和上千个缩写词符号,在会议期间便于快速记录,会议结束后还要及时翻译成汉字,这要求速记员要有超强的记忆力和耐力。经过艰苦的训练,陈宽宏的速记速度达到了每分钟200字。“当时全国共选拔了八位同学来到中南海学习速记,我和同校的女生成为被最终录用的两位。”

在中南海工作的几年里,陈宽宏曾多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央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全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我曾多次记录毛主席的讲话,而周总理是我速记工作中记录得最多的领导。”

陈宽宏的第一次速记“实战”,就是记录周总理的讲话,“可是当时由于紧张,手直打哆嗦,脑子也不大听使唤,第一次实战宣告失败。幸亏有带教老师在。”

陈宽宏回忆,周总理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七八个小时,很多会议都是深夜零点才开,结束时已经凌晨三四点。“有一次,周总理开完会已是第二天早上七点半,走出大会堂上车时,总理累得腿都抬不起来。”

他在中南海工作了整整10年,记录了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量的讲话,亲历党的九大、十二大两次党的代表大会。1980年以后他又重返中南海工作,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陈云、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大量讲话。

10年红墙工作的点点滴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言传身教,“他们的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深深印在我的心中。”陈宽宏说这是自己此生最大的财富。

1983年,陈宽宏调回上海市政府办公厅秘书处任职;1997年,进入华源集团,任办公室主任和纪委常务副书记,2007年退休。

退休后创立“红色故事汇”

人是退休了,可是心却依然被那段终生难忘的经历激荡着。

陈宽宏决定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在中南海的经历,和乡亲们一起分享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慢慢回忆、记录文字、收集文献,梳理脉络、查证历史……每一个细节,陈宽宏都反复回忆,反复查证。

2011年他撰写的《走进中南海》文章,陆续在《马陆报》上发表,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时任包桥村的党总支书记樊冀萍看到这些文章后,便与他商量开办一个“老陈故事汇”,把老陈在中南海的经历与村民分享。

陈宽宏给自己定下了三不原则:“不讲假话,不讲空话,不讲口号”。为此,他每天修改材料、练习讲述、补充细节,常常自己对着镜子练习怎样讲述。

经过长达3年多的精心准备,2014年4月14日首场“老陈故事汇”在村图书馆正式开讲。当时陈宽宏住在普陀区,为了给村民讲故事,每次他都要骑一个半小时的电瓶车过去。近一小时的故事,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反响热烈。

就这样,“老陈故事汇”渐渐传开了。如今,“老陈故事汇”共在包桥村、嘉定区中小学等多个地方开讲。陈宽宏先后撰写红色故事40余个章节,共计10万多文字,开设讲座200余场。

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讲师团成员,陈宽宏每个月都会到1~2所中小学校开讲,并定期带领包桥小学学生瞻仰烈士墓,给孩子们讲述伟人和烈士的故事,勉励孩子们继承红色传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在陈宽宏所讲的故事中,要数与毛主席同游长江的故事,最受欢迎。

“那是1966年,毛主席又一次巡视南方,每天看的材料需要专人运送,当时我在中办机要室工作,也参与了这项工作。有一次送完材料的第二天,恰好赶上武汉举行第十一届横渡长江游泳比赛。看完比赛,毛主席跃入长江开始游泳,我也跟着下去游了。毛主席一边游一边跟周围的人交谈。他不认识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就问了一句‘你是哪儿的?’”陈宽宏说自己此时紧张得说不出话,还是旁边的人代他回答的,“他是机要室的,来送材料的。”

“主席又问,‘你姓什么?’这次我鼓足勇气回答,‘我姓陈’。毛主席又说,‘看样子你有20了吧?’我回答‘19了。’毛主席笑着说了一句‘了不起’。这是唯一的一次,毛主席与我的对话。”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儿女接过“奉献接力棒”

退休后的陈宽宏荣获嘉定区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志愿者、嘉定区十佳志愿者、嘉定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等称号,陈宽宏一家还荣获了“海上最美家庭”称号。

除了是红色故事传讲人,陈宽宏还是村里的志愿者,积极参与协助村务治理。在他的提议下,村委会在各个路口新设了一批指示牌,将每个门牌号码一一标注并指明方向,解决了别墅小区门洞难找的问题。

受他影响,家里人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陈宽宏有一儿一女,如今已经有4位孙辈,逢年过节,这个10人大家庭特别热闹。大孙女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毕业,他接送了9年。

老伴封贵娣,与陈宽宏青梅竹马。陈宽宏在外地工作的时候,她一人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在我们家,她是全面主持家庭工作的人。”陈宽宏幽默地说。

对于儿女,陈宽宏说他从来没有成绩上的要求,唯一的要求便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学会奉献,先人后己。”

儿子陈大量说,从小父亲就教育自己要节俭、独立。“父亲常给我们讲述毛主席女儿李讷结婚时,要求办婚宴不超过两桌,置办的嫁妆是39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故事,并告诫我们要继承老一辈领导人艰苦朴素的精神。”

在他的教育影响下,一家人相处和睦,乐于助人。陈大量在嘉定经营着一家劳防用品公司。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陈大量所在的劳防用品协会呼吁捐赠防疫物资,他一接收到消息,便开始盘点仓库内的库存。4000只乳胶手套、2000只一次性平面口罩、240只KN95口罩和18副防护眼镜,第一时间被送到上海劳动保护用品行业协会的仓库,大年初一当晚就被送到湖北省疾控中心。

“历史选择了我,我是其中一个参与者、见证者,有幸为此作出贡献,是我一生的荣光,如今,能在社区志愿者这个岗位,接续传递这份红色传统,此生无悔。”

老陈的眼中闪烁着熠熠的光彩,一如当年那个17岁的少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