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好的教育》作者:鲍鹏山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双减”之后,教育往何处去?著名学者鲍鹏山以从事教育近40年的经验,从教育、教师、素质、经典和教材五个方面,写成《好的教育》一书,回应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焦虑。对于广大家长为教育和“双减”焦虑的问题,鲍鹏山认为,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与技能教育,更要重视唤醒孩子的生命力,提升其价值判断力和审美鉴赏力,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当我们理解了教育的本质,我们便不再焦虑。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浦江学堂创办人。出版有《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风流去》《致命倾诉》等20多部著作,作品被选入多种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本文节选自《好的教育》一书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教育是为了什么
基础教育是基本国策,国家有义务向全体国民提供基础教育,所有国民也有义务接受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更是必要教育,“必要”的意思是必须要——既是全体国民必须要接受的一种教育,更涉及对教育核心价值的一种选择:在宝贵的全民义务教育阶段,什么教育才是必须要有的?
我经常谈到“必要”和“重要”两个词。分清其中的差别,其实并不容易。举个例子,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去各种特长班,周末都排满了,认为这很重要。比如学体操,女孩子学学形体,难道不重要吗?重要。比如学乐器,女孩子懂点乐器不重要吗?也重要。又去学书法,书法是人的脸面难道不重要?那也重要。但是,依此逻辑,重要的东西太多了,还有更多更重要的怎么办?基础教育的篮子只有这么大,能把所有的菜都捡到一个篮子里吗?
所以,重要的,不重要;必要的,才重要。必须要从重要的里面选必要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必要的教育,而不是重要的教育;高等教育才是重要的教育,现在以传授专业技能为主。
来谈教育的两大基本功能,或者说是两大使命:
第一,传承并发展人类的文明;第二,传授并创新人类的技术。
这个先后排序,是有轻重之别的。我的排法是将“传承并发展人类的文明”放在第一,将“传授并创新人类的技术”放在第二。因为“传承并发展人类的文明”是教育最本质的东西,也最能够体现人类教育的特征,是人类与动物最基本的区别。动物也有“技术”的传承。小狮子生下来以后,老狮子会带着它在草原上学习捕食。有的传承就是遗传,蜘蛛生下来就会织网,不用教就会。如果人类的教育只是为了生存技能的传承,那跟动物有多大区别呢?如果我们把教育完全理解为是技能、技术的学习,理解为是科学和知识的学习,那等于把人类降低到了动物的层面。
理想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
价值观需要一个建立的过程,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人类之前,这个世界也没有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类给世界带来的。有句话说“为天地立心”,天地本身并没有心,心是人给它立起来的。“为天地立心”的是哪些人呢?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写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讲人类历史上有个“轴心时代”,主要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正好是中国的老子到荀子之间吧。在这一段时间里,人类出现了“终极关怀的觉醒”。实际上在这段时间里,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这些人所做的事情是什么呢?这些先秦诸子们给我们留下的就是一些概念:仁、义、道、德、诚、信、勇敢、忠、恕、兼爱、非攻、尚贤、法、术、势,这些概念不是知识,而是价值观。这些人给我们留下的就是一整套价值观。
孔子30岁前总结尧舜禹到他那个时代的中华文明史,然后提炼出最核心的仁义道德价值观,此为“温故”;以这样的价值观,去对世界上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作价值判断,此为“知新”。既能“温故”,又能“知新”,就有资格去教学生了。
我们今天做老师的也一样。既应该掌握这么一把精神的价值观尺子,又应该能用这把尺子正确地判断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纷纭多彩的事。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我们才有资格去教学生。
曾经发生过一件事,多年前好像下发过文件说“老师有教育批评学生的权利”。当时我又紧张,又哑然失笑。作为教育工作者,老师自古以来就有教育学生的权利,这本来不是问题啊,我没有教育学生的权利,我怎么走上教师岗位的呢?笑完后,我又深思,老师有教育学生的权利,但我们老师是不是也可以反省一下,我们具备教育学生的能力了吗?在有关知识的考试卷子上,根据标准答案,答对还是答错,对学生作一个判断,容易。比如出这样一道题,“孔子是哪个时代的人”,下面四个选项:春秋时期、唐朝、明朝、清朝。学生选择春秋时期,你画一个勾,学生选了其他的,你画个叉。这事电脑也能做,还做得更快更准确。如果孔子20岁就去做“六艺”老师,他做这事也很容易。但是对学生的行为、学生的思想、学生的言论,如果出现问题,老师能不能判断出来呢?比如我们把考题换一下,变成“孔子是什么样的人”,下面也有几个选项:伟大的人、卑鄙的人、可爱的人、值得尊敬的人。这时,学生可以有很多选项,没有标准答案了,老师怎么判断?
一位理想的老师,除了能做专业教育、知识教育之外,应该能够为学生做价值引领。在中国古代,为人“师者”和当人师父是不一样的,教你手艺的人叫师父,木匠师父、裁缝师父……传授的是技术。师者呢,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注意这个“惑”,不是小小的迷惑,是人生的大迷惑。而“道”,就是价值观。传道,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价值判断。
增加阅读量,增加营养
有一年我去深圳参加小学教师的示范课大会。那天来的老师特别多,组织方竟然召集了三千多个老师,在体育场里请几位小学名师做示范课。有一位讲“夸父逐日”,还有一位讲骆宾王7岁时的作品《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四句,18个字,小学二年级教材里的。这位老师讲了50分钟。非常生动,非常精彩,下面掌声不断。老师是非常优秀的老师,但是我为他可惜。
那天我有事要提前走,所以只听了三堂课,组织方安排我先做个演讲。我说:“三位老师的课讲得真是好,好到令人恐怖的程度,这样的课一般老师根本备不出来,也因此不具备推广性。这是一个问题。”我说,“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精彩?示范课到最后是表演性质了,老师不仅需要有语言表达能力,老师还要有表演能力,比小品还要生动,老师毕竟不是演员,更不是小品演员,所以没法推广。老师讲得非常精彩,但最关键的是,老师要永远记住一点——讲什么,比怎么讲更重要;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比如这18个字,讲了整整50分钟,一首唐朝7岁小孩写的诗,让一千多年后的孩子花50分钟来听,有必要吗?这是儿歌啊,即使进入小学课本,讲5分钟就足够了,因为里面没有多少值得积累的价值,白浪费了他45分钟的生命。“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里有多少值得挖掘的价值?学生背下来、抄下来,对他的精神世界,无论是情感世界还是认知能力,能有多大的提升?所以有人总说教材内容太多了,再减一点。再减,骆宾王这首18个字的诗要讲100分钟了。
所以,我们的教材容量不是要减少,恰恰相反,要增加,增加营养。增加后,不要求学生考100分,只要求他考80分,甚至70分也可以。以现在的小学教材为例,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一共一千来字,两千字不到。一个学期,如果小学三年级时,不再是两千字,而变成两万字,让他大量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收获,效果会好得多。老师带着读一读,但是千万不要分析、不要过度阐释,并且,考试不要求100分。所以,加大教材的容量,改变一下考试标准,我认为是可以考虑实践的。如果现行教材难以改动,学校应考虑自行增加课外阅读量。同时,降低对学生考试分数的要求。我知道现在不少好学校、好老师都在增加课外阅读量上下不少工夫,这是非常让人高兴的事。
既然今天的教材不尽如人意,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入选基础教育教材?
什么是好教材
我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好的教材,要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首先,教材一定要能体现民族核心价值观。曾经有位老师对我说:“什么民族核心价值观,太空洞了。”我说,也许经过了几十年对传统文化的贬低、抛弃,现在很多人确实找不到民族核心价值观,感到迷茫、虚无。但是,我们中华民族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有延续两千多年的文明。既然一个民族有如此深长的文化传统,有如此鲜明的文化特色,有如此明确的民族精神气质,一定有其核心价值观在,这是其一。其二,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一定不是高高在上关在象牙塔里,由一帮高层次的人理解的那些概念,一定是普普通通的百姓都能明白的。就像我在广东那次,与一帮小孩子的三个问答:
“知道孔子吗?”
“知道。”
“读过《论语》吗?”
“没有。”
“长大了要做君子还是小人?”
“做君子,不做小人。”
君子文化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怎么会空洞呢?我们的民族核心价值观什么时候空洞过?从孔子以后就没有空洞过。什么叫君子?很简单,就那么几个概念: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忠孝节义,就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在百年前,你到乡下去问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他都会告诉你做人要仁义道德,忠孝节义。不认字的人都知道。所以,民族核心价值观,第一,从来不空洞;第二,从来都是深入人心,耳熟能详,人人都明白的。今天呢,一个做中学老师的,竟然说什么民族核心价值观很空洞。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老师都说不清楚,孩子能有吗?一个民族能有未来吗?这是一位老师个人的问题,也正是我们教育的问题,是我们的教材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民族核心价值观空洞说不清?因为我们今天的教材没有体现。
所以,基础教育的教材,必须体现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目的是什么?建立道德信仰、培养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气质、传承民族文化。
第二,好的教材,必须是经典的汉语。
为什么我对中小学语文教材不大满意,因为教材的文字太一般了。有没有语文老师统计过,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十二册课本(上海是十册),上面的作者有几位是一流的经典作家?基本上没有经典作家,甚至很多文章根本没有作者,“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松鼠尾巴像把伞”的作者是谁?不知道。
为什么必须学语文?因为即使将来不当作家,孩子至少应该知道什么是好的文字,知道什么是好的语言。为什么今天大多数孩子判断不出文字、语言的好坏?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琼瑶语言和《红楼梦》语言的高下呢?二三流的流行文字他们很喜欢,经典作家的文字不喜欢,因为口味不一样、格调不一样,品位搞坏了。从来没有读过经典的文字,不知道经典的文字好在哪里,不用说写了,连欣赏能力都没有。“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如果是“取法乎下”,那就只能“等而下之”了。你看古人选教材,从《文选》到《古文观止》,这是什么标准?让今天孩子去读《小学生作文选》,这又是什么标准啊!
所以学语文,一定要读最好的经典文字、经典语言。
别培养高学历的野蛮人
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压力,我们都知道知识太重要了。但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讲的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首先,知识是无限的。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所有事实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剧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世界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的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但是有种情况是不能宽容的,那是什么呢?没有良知。
没有知识可以被宽容,没有良知不可以被宽容。我们遇到标准化的试卷,回答不好没有问题,但是涉及良知判断、是非判断、善恶美丑判断,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是大问题。
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判断力。中国教育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文化素养。比如,为了抵制日货,很多年轻人走到大街上砸同胞的车,甚至伤害同胞的身体。为什么一个带着良好爱国热情的人,会去做妨碍国家、损伤中国人形象的事?他们缺少的是什么呢?良知!
知识就是力量,但我要告诉大家,良知才是方向。我们常常说落后就要挨打,我还要告诉大家,野蛮也会招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