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本期导读】 一个上海“音乐世家”的四代传承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2-03-16

一个上海“音乐世家”的四代传承

傅佩文

1947年司徒家庭音乐演奏会节目单复刻,演出者从左至右,依序为司徒兴城、海城、华城、志文

◆司徒梦岩

◆司徒海城(右)、华城(左)与卫登堡(中)合影

司徒嘉怡作品《即逝奏鸣》剧照

1888年,一位祖籍广东开平、名叫司徒梦岩的男孩在上海出生,这成为了一个音乐家族百年历史的起点;1947年9月12日,一场家庭音乐会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登台的4个孩子,此后分别成为海峡两岸三大乐团的四位首席;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上海外滩源举办了广受关注的艺术影像展《回望:外滩的9个隐身片段》,其中包含融合了舞蹈、文献和现代影像的系列作品《即逝奏鸣》,这是司徒家的第四代后人司徒嘉怡以跨媒介的形式完成的一次“时空对话”,让这个音乐世家的百年故事从黑白照片里跳脱出来,重现于新时代的上海。

◆记者 傅佩文

造船设计师

成就了一个音乐世家

司徒嘉怡的曾祖父司徒梦岩祖籍广东开平,1888年出生于上海,是家中的第四个儿子。18岁时,正值晚清政府实施改革,废科举、兴学堂,全国兴起海外留学热,其父自费把他送到美国去留学,进入波士顿留学生预备班,学习语言和机械专业。在波士顿一次数学比赛中他获得了第一名,引起了当时清廷驻美公使伍廷芳的关注,推荐其获得庚子赔款资助的留美公费生资格,但条件是“需要转学造船”。最后司徒梦岩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并获得造船工程学士学位。

学成归国后,司徒梦岩进入上海江南造船厂,成为第一任华人总工程师,未满30岁就参与完成了中国七千吨级货轮的建造,是中国第一位万吨巨轮设计者。“据家族长辈介绍,至少在1940年,在来往南北美洲的航线上,还可以见到由曾祖父设计的四艘货轮的身影。”

造船设计师固然是司徒梦岩人生的精彩华章,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在20世纪初便开始跟徐家汇教堂的外国小提琴教师学习小提琴演奏,也曾师从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教授、奥地利小提琴家格鲁恩贝格(E.Gruenberg),并于上海的业余音乐聚会里公开演奏。

他还是中国第一位小提琴制造家。在上海和波士顿期间,他把木工和演奏小提琴作为日常的爱好,机缘巧合下,在波士顿时结识了世界著名的美籍波兰人、小提琴制造家戈斯(W .S.Goss),在戈斯的精心指导下,他造出了第一把出自中国人之手的小提琴,这把琴以戈斯的名义参加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得到了金奖。

司徒梦岩一共造过近20把琴,只可惜上海旧宅毁于战争的炮火,他制作的小提琴仅剩赠与友人的三把。

司徒梦岩对子女的教育极为重视,在他的影响和培育下,他的7个子女中,有5位从事音乐事业。也是机缘巧合,司徒家的孩子们得以跟着当时住在上海的犹太裔提琴与钢琴演奏家卫登堡学习小提琴的专业演奏。司徒家通过音乐演奏、音乐教学,传达出他们共同的人生理念——为社会多做些事,提供更多元的价值。

1947年9月12日,为庆祝司徒梦岩60岁生日,由当时市政府交响乐团在上海兰心戏院主办了司徒家庭音乐演奏会,9月11日,当时的上海《正言报》第三版预告了这则消息。在登台的孩子中,最大的老二司徒海城24岁,最小的女儿司徒志文才14岁。此后,他们成为了海峡两岸“三个乐团的四位首席”。

二儿子海城成为上海交响乐团最早的二提琴首席;三子兴城解放前夕去了台湾,是全能弦乐演奏家、教育家(1982年病逝于台湾);四子华城是中央乐团小提琴独奏家兼乐队首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三女司徒志文是中央乐团大提琴首席、中国音乐协会大提琴学会会长、北京爱乐女乐团团长。

在司徒家族的第三代、第四代人中,都有人从事小提琴的演奏、学习,第三代中的司徒达宏是著名古典乐专辑的制作人,也是三度荣获格莱美奖的录音师。

1947年那场家庭音乐会,成为了司徒家最后一次全家团聚的时刻。此后家族成员各奔东西,再难相见。

一舞情牵

延续百年家族的美丽故事

司徒嘉怡的爷爷司徒金城,是家族二代中的长子,嘉怡在台湾出生和长大。“爷爷在世时,每逢除夕年夜饭前,在他台北家里,全家人都要‘祭祖’——对着曾祖父母合影的黑白照,孩子们按辈分长幼持香轮流行三鞠躬。”小时候的司徒嘉怡,从来不敢多看黑白照片里自己所鞠躬的“曾祖父”。爷爷去世后,家里不再有“祭祖”仪式,但透过这次的创作,嘉怡对于这些长辈们,也终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嘉怡从小成绩优秀,是个乖乖女,可正因此,长大后的她更加渴望去寻找那个被压抑已久的自我。“我大概是家里跑得最远、离家最久、也去了最多城市的孩子。最早是去到美国的芝加哥,后来去了纽约,然后又到了伯克利念博士。”东方文化的严谨内敛,西方文化的跳脱肆意,到底哪种才是真实的自己?嘉怡说自己也在苦苦追寻着答案。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冥冥中仿佛自有安排。201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人类表演学博士后,嘉怡接受上海一所艺术院校的邀约,教授现代表演艺术,她又只身来到了曾祖父生活过的城市——上海。

“我爷爷过世前,嘱咐父亲一定要想办法去把家族故事记录下来,让司徒家的后代对先人的生命足迹能有所了解。”

穿梭在上海滚滚人流中,在参天的梧桐树下,在古典风格与现代建筑交错的街道间,司徒嘉怡曾拿着昔日的家庭地址,重新寻找那些散落在城市深处的家族记忆密码。然而,那段历史似乎早已成为昔日云烟,不留一丝痕迹,这让她一度觉得很沮丧,感觉家族的故事已在这个城市被遗忘和湮灭。

直到这一回为了创作,因为需要借一把小提琴,嘉怡在与一位资深制琴师聊天的时候,发现他的手机里至今还保留着自己五姑奶奶——司徒志文的电话,制琴师的朋友还与她讲起他们与长辈之间的故事。这让司徒嘉怡有了新的感悟,“没想到自己苦苦找寻的东西竟然还存在人的记忆里面。”

仿佛感受到了某些关于生命的启示,从家族故事中获取了心灵的滋养,在《即逝奏鸣》这部作品的酝酿和创作期间,司徒嘉怡不下百回地凝视着曾祖父的照片,赞叹老照片里曾祖父年轻时的风采;她曾经重走从老司徒家庭原址通往兰心大剧院的这段由百年时光凝聚出的路,想象着那些记录于黑白照片里的身影和故事。(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在她的作品里,试图以舞蹈影像贴近并诠释曾祖父严谨、讲究细节的性格;以俯视镜头比拟工程师面对工程图纸,以及制琴师面对制琴桌操作的视角;以肢体动作表现制琴的过程:刨木、雕木、打磨、刷漆,小提琴弧线的造型特色等,并传达数学、几何、测量、绘图等联想。

她还混剪了四种来自不同时空的录音:与五姑奶奶和叔叔的访谈、三叔公于上世界70年代的演奏录音,以及叔叔的当代演奏录音。

“当我再‘回望’自己过去几个月的奋力捕捉与记忆书写,感觉好似是继承了某种家族的心愿。这个作品最后呈现出来的样子应该像是我的潜意识,我对家族长辈们遥远的欣赏、好奇、探索。”当然,最终也完成了她对自己的找寻——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如今的司徒嘉怡在上海已经生活了7年,这座城市每天都带给她新鲜的感受。在继续追寻艺术之路的同时,她也从回顾家族故事的来龙去脉里得到新的力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