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上海的老龄化程度超过36%,如何让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民生课题。为了缓解城市养老机构床位供应不足,平衡利用家庭、社区设施资源、房屋资源,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有效结合,上海市于2020年试点推出了“家庭照护床位”养老服务模式,将养老机构床位“搬进”老人家中,让老人在家也可以享受机构的专业照顾护理服务。
试点工作开展两年来,随着居家养老服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居民开始选择就近的养老机构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
记者 颜静燕 综合整理
A “家庭照护床位”按照“15分钟服务圈”布局
正在中心城区试点的“家庭照护床位”以街镇为基本单元,结合老年人口发展和分布密度,按照“15分钟服务圈”规划布局。通过打造社区养老综合体和若干个家门口服务站点,形成两级服务供给,最终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服务可及,并以老年人持续照护需求为核心提供“近家”“进家”的服务内容。
于市面上钟点工、保姆提供的服务不同,“家庭照护床位”的核心在于提供专业养老机构的专业照护,以确保服务及时响应和服务可及。而区别于养老机构提供的相对统一的服务,设在家中的“家庭照护床位”可以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具体需求,个性化制定照护方案,提供精准服务。
现阶段已开展的“家庭照护床位”试点顺应了养老行业各方需求。从需求端来说,这些老人都对设在家中的专业照护床位呼声很高。部分老人因经济原因支付不起养老机构全部费用;部分老人日常生活起居已由家人或保姆承担,只需要养老机构提供部分专业照护、康复服务,而不需要占用一个完整机构床位。从供给端来看,养老服务机构对提供“家庭照护床位”养老服务的意愿较强,尤其是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不少在养老服务行业深耕多年的品牌养老机构加入试点的积极性十分高。
B 为有需求的老年人“精准画像”
正在开展的“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旨在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使社区老年人家中床位具备“类机构”照护功能。
家住徐汇区漕河泾街道的堵阿姨今年74岁,虽然在社区老年人的群体中还算是个“小老人”,但由于近年来肺部和关节先后动过手术,独自生活的她逐渐感觉“吃力”,诸如洗澡困难、关节僵硬等情况时刻影响着她晚年的生活质量。由于堵阿姨的自理能力尚可,所以并没有被纳入到“长护险”的保障范围内。去年,漕河泾街道试点推出了家庭照护床位,通过7大项近80种项目的勾选,为需要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精准画像”,真正让老年群体能够老有所养,提高了他们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记者从漕河泾街道了解到,堵阿姨目前享受的居家养老服务是街道为进一步丰富和扩大本市养老服务供给,深化完善上海“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促进机构、社区与居家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的新尝试。
据统计,漕河泾街道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占到街道总人口33.1%,60-70岁老年人占到19.9%,70-80岁老年人占到9.9%,80岁以上占到3.3%,百岁老人有21人。此次试点人群主要针对街道辖区内特定人群开展。如符合“长护险”居家照护条件,但仅靠“长护险”居家服务项目无法满足老年人全部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家庭成员无法承担老年人家庭照护的任务,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应入住养老机构,但因观念或养老机构床位紧缺等各种主客观原因无法入住养老机构,且有一定支付能力的老年人家庭;以及家庭收入困难、低保、支内回沪、低收入人群。
居委会将有照护需求的老人通过街道上报给“申养养老服务机构”,随后机构派出由营养师、护士、康复师、全科医生、社工、护理员等组成的专项团队,上门为老人进行评估及入户服务。评估内容包括了行为能力、心理状态等。在评估完成后,评估师会给予老人服务项目的建议,老人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勾选需要的项目以及服务的时间。从目前统计情况来看,除了个人照护服务外,选择居家照料服务中的打扫、烧饭以及社工介入服务中的心理疏导等项目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漕河泾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试点的开展,他们还将探索“家庭照护床位”市场的商业化运营模式,探索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为原则、以社区养老机构布点为依托,与现有的养老服务站点、助餐点、居家上门等资源紧密集合,将养老机构各类专业服务输送至老年人家庭、老年人身边和床边,成为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接受“定制服务”老人真不少
“现在有专业的人员来照顾我和老伴,真的方便额,小辈们也放心了。”看到护理人员给身患帕金森综合征的老伴做康复护理,并悉心地照料老两口的生活起居,家住黄浦区龙门村已90岁高龄的张老伯倍感宽慰地说。
作为上海市首批试点“家庭照护床位”的黄浦区老西门街道和五里桥街道,依托专业养老机构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越来越多的老城区居民在家里开启了“定制化”居家养老。截至去年年底,两个街道每个月接受“定制”服务的老人户数均已超过了100户。
“因为脚趾外翻,我最近走路不方便,老伴患有比较严重的帕金森综合征,四肢抖动得厉害。”张老伯告诉记者,经过“快乐之家”养老机构人员上门评定后,他和老伴获得了定制化的“家庭照护床位”24小时陪伴“服务包”,含有康复照护、生活照料、陪伴疏导,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和子女不放心的问题。尤其是体验了“家庭照护床位”的健康小秘书功能后,退休前曾是主任医师的张老伯感慨地说,“能在家里得到专业的健康照护,真是没想到!”
家住黄浦区五里桥街道龙华居委的林阿婆今年92岁,长期卧床,生活无法自理,日常生活由儿子儿媳照顾,但儿子儿媳现在年龄也已超过了70岁,儿媳还患有慢性病,照顾两位病人的重担全部压在儿子归老伯身上,这让他着实有些力不从心。今年在购买“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包后,老母亲睡上了更为安全、舒适的电动护理床,母亲和妻子日常都有了专业医护人员的照护,同时,照护服务还从家中延伸到了室外,护理人员会帮着代配药、陪就医等,这让归老伯直呼“真是方便多了,生活压力小了许多”。
家住上海市黄浦区老西门街道的何老伯和束阿姨,也定制了附近一家养老机构提供的“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可享受一位护士和三位护理员轮流上门提供专业照护服务,机构还为他们安装了包括睡眠检测仪、紧急呼叫装置等一系列智能设备。
这家养老机构的“家庭照护床位”运营负责人缪婷婷表示,通过老两口床上安装的睡眠监测仪,机构能从后台了解到老人每日的睡眠状况,次日再由护理员上门,对老人作疾病的预防和评估。“有紧急情况的话,我们会派人15分钟之内立马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