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上海杨浦长白社区228街坊 淮安天好大数据产业园项目 传习工坊:打造工匠的摇篮
第06版:旧房改造/专版 2022-03-30

传习工坊:打造工匠的摇篮

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年代,上海滩上竖立起一批又一批风格迥异的建筑。目前,一批历史风貌老建筑的维护与更新需求较为突出。由于时间跨度大,建筑图纸缺失,精通历史建筑方面专业技能的工人缺乏,导致对这些老建筑修缮的难度较大。

为此,在市住建委、市房管局指导下,市住宅建设发展中心推动本市修缮相关行业协会、头部企业建成了多个“上海市住宅修缮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培养了大量历史建筑修缮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为一线工人们提供了一个切磋技艺、交流技术、展示技能的可靠平台。

历史建筑修缮实训基地

位于徐汇区石龙路345弄19号的“345传习工坊”,由徐房集团承建,是上海首个历史建筑修缮实训基地。工坊建筑面积1394.35平方米,设有外墙粉刷操作工位9个,屋面及细部操作工位5个。实训基地设置展示厅、培训室、技师工作室、多个实操区等功能空间,通过运作标准展示、修缮实训、工艺研究、文化体验及数字档案管理五个内容,来实现历史建筑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匠人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筑修缮工艺的继承与丰富三大功能。

自2020年落成起,工坊开设了手工木工、砌筑工等职业技能等级培训课程,为学员提供了一个学习老建筑修缮技能、提升自身建筑技能的机会。这里的授课老师都是有着几十年一线砌筑经验的老师傅,个个身怀绝技。在“老带新”的模式下,学员们成长迅速,把新学到的修缮技巧应用到实操中,在遇到修缮困难时有多种解决方案,少走弯路。

历史建筑的修复核心是“修旧如旧”,其不仅是对建筑原貌的复原,更要在修复后展现出建筑所代表的历史年代。为此,工坊鼓励年轻工人在动手修缮之前,先接受房屋历史的相关教育。“345传习工坊”不仅为工人们提供了学习的场所,也为即将步入建筑行业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实训的平台。

“345传习工坊”实行“授”“学”“操”“考”的运作模式,通过修建协会整合行业内优质师资、辅以多媒体教学、工艺及构件的长期展示等方式创造良好的“授”学条件;通过查阅数字档案、参观现场模拟实景及展厅陈列的工艺工法,营造立体的“学”习环境;通过提供拉毛、压毛、水刷石、水磨石等九种墙面工艺和平瓦、中瓦等多种屋面及细部工艺的实操场地,营造可模拟复制的“操”练环境;通过工艺工法研究和展示、技术研讨、举办技能比武、申请核发专业类培训证书等形式,以“考”的形式公平公正地检验授学成果。

通过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工坊已经成为本市修缮技能行业实操实训的重要基地、大师传经授宝的重要舞台以及行业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真正做到将成熟人才输送到行业需要的岗位,为培养修缮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发挥出实训基地奠基石的作用。

西部匠心·实训工坊是继“345传习工坊”之后,全市第二座修缮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实训基地。工坊所在的普陀区拥有以曹杨新村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工人新村等历史建筑,工坊结合普陀区老旧住房改造修缮精细化管理,设置了展示区、培训室、首席技师工作室等功能空间以及多个实训操作区,制定出实操一体化培训体系,不断引入新型的设施设备,采用“实训互动法”进行实景操练,真正把工作现场“搬到”了实训工坊中,实现课堂与现场的无缝对接。

房屋修缮技能比武大赛

2021年,在市房管局《“红花杯”修缮技能提升匠心行动计划(2020-2022)》的号召下,市住宅建设发展中心、市房屋修建行业协会、徐汇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上海徐房(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举办了首届上海市房屋修缮技能比武大赛,有效提升了相关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

大赛以“比学赶超、匠心传承”为核心,进行了以搭毛墙面、压毛墙面、鱼鳞刮毛墙面为主的个人项目竞赛,和以平瓦屋面细部技能比拼为主的团队项目竞赛。工人们将在工坊中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比赛中,在比赛中互相学习,提升技能水平,提升自己对建筑修缮方法的理解。

借助“345传习工坊”的平台,实现了本市住宅修缮行业技能竞赛“零”的突破,为本市修缮行业能工巧匠们搭建了一个切磋技艺、交流技术、展示技能的舞台。

历史建筑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城市更新的发展,离不开对历史文化的保护;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离不开专业技能人员的呵护。工坊的使命便是把拥有专业技能的工人培养成在建筑修缮领域独树一帜的匠人。眼下,由于疫情的原因,工坊暂时对外关闭,期待疫情结束,春暖花开之际,传习工坊继续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历史建筑修缮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综合自 徐房集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