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践行与探索 活动及预告 殷行街道老年志愿者:参与防控、坚守一线 观点对对碰 “双减”后,家长应学会做智慧父母
第08版:家庭教育 2022-03-30

“双减”后,家长应学会做智慧父母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杨雄

“双减”政策实施已有半年,家长们心态各不相同:有支持、有焦虑、还有观望。从根本上说,这次“双减”是党中央、国务院下定决心,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高度,为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儿童健康成长作出的重大决策。也就是说我们教育的“底层逻辑”已发生根本变化。其“大逻辑”是:学校教育必须回归“育人”而不是“育分”的本位;“小逻辑”则是:家庭教育必须转变观念,破除“内卷”。家长需认清形势,在教养孩子上,必须树立起“长期主义”的价值取向。同时,“双减”也绝不是一减了之,也不代表家长可以由此“躺平”了,有些方面需做“减法”,有些方面则要做“加法”。如家长应更多地让孩子在学会风险管理、提升心理弹性、加强生命教育等方面做“加法”。

首先,家长需认清自己角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应注意滋养亲情,切忌“隐性失陪”(在孩子身边,但心不在焉)。亲子沟通具有累积效应,父母始终应该与孩子保持良性互动,成为与他们并肩而行的朋友。同时,家长应帮助孩子努力做到:在家里懂规矩、在学校守规章、在社会遵规则。家长还要助力孩子增强心理弹性,不要过于纠结孩子的分数,应更多培养孩子的抗逆力。孩子心理弹性和韧性增强了,从长远来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家长须去除精英教育认知偏差。由于受“信号理论”暗示,如今不少家长已基本能接受自家孩子未来成为普通人,但仍不能接受孩子读不了普通高中、进不了大学。许多家长特别在乎孩子的考试成绩,在这方面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进入AI时代,“有用知识”与“无用知识”几乎齐平。当初考进大学时所选的热门专业,也许等到大学毕业时,已遭到所谓的“AI失业”。因此,在知识大迁移时代,须重构我们的知识观、学习观,培养孩子确定性能力以对抗不确定的未来。比如培养孩子的理性认知,提高社商以及对知识的整合、迁移及运用能力等,这在VUCA社会显得特别重要。

第三,应允许孩子试错。时下不仅要让孩子学STEM ,练音体美,还应让孩子更多接触社会,扩大视野,参加公益活动。不仅要让孩子去西方国家“看”,还必须要让孩子到广大西部“走”。还应允许孩子从选择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与潜能。现在家长普遍给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目标都设立了很高标准,将生育、养育、教育视作改变家庭或孩子命运的投资,但是没有看到教育投资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而未来社会,“A型”学生(绩点全A、分数全优)可能将过时,而“X型”人才(交叉型人才)、“π ”知识结构人才(开放、多向度的创新人才)会更受欢迎。为此,家长在评判孩子成长标准上,不妨更多元、更包容一些。

最后,掌握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没有目的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而学,考试就会变成一种沉重负担,最后导致所谓的“习得性无助”。因此作为智慧家长,应帮助孩子逐步掌握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知识)变得相对容易,而大量的、碎片化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加工、一股脑地学习,只会加重大脑的负担,应让孩子学会对信息知识的整合、迁移与融合之方法。为此,最重要一点,家长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家教指导能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