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作者蒋俭推荐——入门级上海“文学散步”路线 广告 广告 新书推荐 “可游、可访、可感”的沪上文学“微旅行”
第07版:小楼书香 2022-08-17

“可游、可访、可感”的沪上文学“微旅行”

书名:《上海文学散步:48位现代文人与上海》 作者:蒋俭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5月6日,“瞿秋白旧居”在复兴路汾阳路口的转角小广场揭牌。

鲁迅、朱自清、巴金、徐志摩、施蛰存、金庸……这一个个文学史上闪亮的名字,与上海有着怎样的缘分?资深媒体人蒋俭用脚步丈量了他们在上海留下的足迹,图文并茂地勾勒出他们在这座城市的过往。书中追索48位文人、200余处地址,蒋俭希望读者跟着这本《上海文学散步》行走沪上之时,可以体会到现代文学的“可游、可访、可感”,乃至“好吃、好喝、好玩”。

他们与上海

鲜为人知的情缘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全国文化人的聚集地。当时,几乎所有的文化人都曾在上海留下或长或短的足迹,也使得该时期的上海成为了人文荟萃之地。

在沪上的璀璨群星中,为何选择追索这48 位文化名人的踪迹?作者蒋俭说:“希望书中涉及的文化名人都在上海还存有一两处史迹可以探访,如此读者按图索骥,才不虚此行。”

动笔之前,作者将近代史上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罗列出来,且有意在文学界、学术界、新闻出版界等各个界别中都遴选了一些。开列名单后,作者翻阅年谱、传记、名人子女撰写的回忆录等等,于故纸堆中寻找这些人物与上海千丝万缕的联系。随后,蒋俭乘坐着轨交、公交,在本职工作之余日行万步,一一寻找、核实着这些地点。案头考据与城市行走相结合,这本书在耗费了5年时间后终于完成。

在这48位文化名人中,有些与上海的交集已经查考得较为清楚,比如鲁迅、邹韬奋、巴金等等,他们的故居或纪念馆也建设得相当完善。而蒋俭在细致的查考工作中,还发现了许多文化名人与上海尚不为人所熟知的交集:比如,一向被认为与香港关系密切的金庸,1947年至1948年间,在上海有过一段忙碌而充实的岁月,进入21世纪后,他也曾数次来到上海,与上海的因缘未曾断绝;又如,生活重心主要在北京和重庆的张恨水,与上海也颇有缘分,伴随着人生的沉浮,他在上海住过亭子间,也住过豪华酒店。

寻访之路

欣喜与遗憾并存

在海外旅行时,蒋俭就特别喜欢追寻文化名人的踪迹。看着在异国的书店里买到的《伦敦文学散步》《巴黎文学散步地图》等书,蒋俭萌生了撰写《上海文学散步》的念头。另外,她在近几年一直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上海正越来越重视文化名人旧居的保护和发掘。这种感觉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印证。

复兴中路573号,是钱锺书创作长篇小说《围城》时居住的寓所。2016年,蒋俭第一次探访此处时,这里还没有任何标志;而2020年秋天重访时,这里已经挂上了黄浦区人民政府制作的铭牌。

东横浜路80弄兴立村2号的一栋普通石库门里弄房屋,是左联文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解放后曾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的冯雪峰居住过的地方。蒋俭进行实地考察时,周围正在拆迁,但走进施工现场,这座故居仍然立于废墟之中,显然是受到了有关方面的保护。

寻访过程中,蒋俭发现新闻媒体近年也十分关注名人旧居的保护工作。看到《新民晚报》记者撰写的呼吁保护山海关路274弄11号田汉旧居的报道后,蒋俭也来到这个《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之地进行考察。这处田汉旧居如东横浜路冯雪峰旧居一样,伫立在一片工地之中,被有意保留。

新闻报道也为蒋俭的写作提供了线索。瞿秋白曾在上海有多处寓所,有些还未能查考出今址所在,蒋俭在书中也只能约略提及。本书即将付梓之际,蒋俭看到了“汾阳路64弄10号的瞿秋白旧居正式揭牌”的报道,于是立刻前往现场,证实后将这一处旧居的最新情况补充进了书中。

蒋俭想做一个有心人,一方面持续挖掘旧信息,一方面不断整合新信息。她希望,在本书出版后,读者也能提供更多线索,由此不断充实、完善名人旧居的相关信息。

当然,在她的寻访之路上,“有欣喜,也有遗憾”。

比如,茅盾在位于原愚园路259弄的连生里旧居,创作了刻画当年上海金融风云的著名小说《子夜》,但这处建筑在城市更新中被拆除,令很多人备感惋惜。蒋俭介绍,在恒隆广场附近、陕西北路路边的草地中,有一块标注着“上海大学遗址”的铭牌,茅盾的连生里旧居其实可以参照这一模式:“在城市建设中,那些未能完整保留旧址的,留下一块铭牌让人怀想也可。”

有吃、有喝、有玩的

文化“微旅行”

“名家和名作不应该仅停留在神坛上,也应该走下神坛,和我们当代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是蒋俭一贯的理念,“文学应该是鲜活的、更有时代味道的。”

因此,她在撰写一些与上海结缘颇深的名人时,会尽量选择从一些“大家可以走进去玩玩”的地点切入。比如鲁迅很喜欢去的新雅茶室,是当时文化界人士的聚集之地,被喻为上海的“文艺沙龙”。在今天,读者可以登上位于南京东路的新雅粤菜馆的二楼,喝茶、品美食,由此走近鲁迅。还有鲁迅当年经常接待文学青年的公啡咖啡馆,也在2020年末重返多伦路,读者也可以来此游览、体验,领略海派文化的魅力。

200余处与文化名人相关的地点中,蒋俭颇有感情、也大力推荐的是《申报》总经理的史量才主持修建的申报馆。作为一名记者,蒋俭曾在申报馆对面的解放大厦工作多年,亲眼目睹了申报馆功能的变迁:起初是东航的售票点;随后上海首家新旺茶餐厅在此开张,也成为了蒋俭的“食堂”;如今,这里是一家味道不错的西餐厅“THE PRESS”。申报馆与当代生活深度融合,现在,它既是一家比较美味的餐厅,也是一处有纪念意义的地点,还是一栋精美的历史建筑。蒋俭说:“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文学其实是可游且可感的。”

为了便于读者亲身体会文学的“好玩”,蒋俭在本书的别册中设计了10条上海中心区域的散步路线。当被问及“可否为新手设计一条‘入门级’文学‘微旅行’路线”时,蒋俭比较推荐在徐汇区进行“文学散步”,因为这里“好吃、好喝、好玩”,还结合了一些目前的“网红”地点,具备上海典型意象和丰富文人足迹的同时,与她寓教于乐的旅行理念高度契合。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