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声音 覃鹏:激发城市活力  创建美好场所 他在忌讳和羞于启齿中“大方”前行
第08版:名人生活 2022-12-21
蜚声中外的性学研究专家刘达临教授病逝

他在忌讳和羞于启齿中“大方”前行

图片来源于IC photo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19日发布,该院退休教师、《社会》杂志原副主编刘达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17日4时5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刘达临是蜚声中外的性学研究专家。他和夫人胡宏霞在同里古镇建有“中华性文化博物馆”,他担任过亚洲性学联合会主席,著有《性社会学》《中国性文化史》《世界古代性文化》《世界当代性文化》等各种著作一百多部。上世纪80年代他曾轰动一时

刘达临教授生于1932年6月,1950年12月入伍,1969年10月退役,1969年10月至1982年3月在上海自动化仪表一厂工作,1982月4月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杂志工作,历任编辑、副主编,并从事社会学、婚姻家庭、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刘达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性科学研究在学术界闻名,而他为公众所知是因为性文化博物馆的建立。1995年,刘达临在上海青浦创办了中华性文化博物馆,1999年,将其迁至号称“中华第一街”的上海南京路上,但终因经营和经济压力,又于2003年黯然迁出上海,来到了江苏吴江同里。在同里古镇退思园附近,一座古老的西式建筑是镇上几乎人人皆知、却又羞于入内的地方——中华性文化博物馆。与镇上居民把它当成“下流博物馆”不同,性文化博物馆受游客关注的程度,几乎追上了著名的退思园。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刘达临在50多岁进入上海大学任教后开始进行性文化研究。对于自己的前半生,刘达临说自己“白活了”——自己并不是一开始便从事性学研究的。他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后来,他在杂志社任编辑时收到很多读者来信,发现当时离婚原因有三分之一是因为夫妻性生活问题。另外,在上世纪80年代,婚前性行为、婚外恋、性犯罪等问题,不再是人们“避而不谈”的忌讳,这对他产生了触动。于是,他的研究方向开始从社会学和婚姻家庭过渡到了性科学。

1985年,刘达临在上海举办中国第一次性教育讲习班,邀请了全国18个地区的教育和计生人员来参加,进行半个月的培训。“他们来之前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性教育课堂到底讲什么,那些人都是单位派来的,听完后几乎每个人都对这个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这个太有用了。这些人回到单位后,都成为我们最初实施性教育的骨干。”刘达临回忆道。

此外,上海市教育局还确定了98所中学为第一批扩大试点的单位,并组织人员编写实验教材。1986年开始在初中一年级开设“青春期常识”选修课,每学期五六课时。上海社科院姚佩宽主编的《青春期教育》,成了上海教委的指定教材,也是全国第一本性教育教材。刘达临回忆,当时内容涉及了生理和心理常识,以及基本的性知识。

1988年,刘达临开始担任上海性学研究中心主任,并创办了《性教育》杂志。次年,他做了一件十分轰动的事——成功主持了全国两万例性调查,许多海外报刊称他为“中国的金西”(美国教授金西于上世纪初曾成功主持了17000人的性调查,从而成为世界性社会学的奠基人)。刘达临在一次访谈中表示,那次两万例性调查几乎让他倾家荡产。调查曾有两个经济来源,一个是法国一家避孕用品公司,出资6000美元,还有福建省3家企业,给了他3万元。后来这两方面的资金都没了。“幸好当时我还有笔财富,就是我的稿费。不过我不存钱,一有钱就买了古董家具什么的,它们的价值也成倍上升。20元买回来的红木凳子卖出去的时候就是2000元,当时我变卖了家里很多古董,把调查继续下去。虽然很苦,但想想还是很开心。”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性文明,刘达临采取了实质行动——创办性文化博物馆,他在1999年将性博物馆迁至上海南京路,一时成了“网红”,但由于不能挂带有“性”字的指示牌,南京路上虽然人流如织,博物馆的客流量却十分稀少,以致合作方提早跟他解除合约。2001年6月18日,博物馆被迫迁址至武定路上。稀少的观众、沉重的房租,使博物馆的经营连月亏损。2004年4月,博物馆现身江南古镇同里。

据称,把博物馆引进到同里的时任镇领导一度承受了很大压力,因为镇上的居民都说:“我们这里来了个‘下流博物馆’。”博物馆的员工宿舍里想开一扇窗通通风,但隔壁居民说他们是“说性的,很脏”,都不同意。十年间,古镇上的居民被问及“有没有去过”时,大多数依然是马上摇头。

“我已将一生献给这个事业”

性文化博物馆共收藏从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期间的性文化藏品4000多件,展出的有1600多件。展览分为4个部分:原始社会中的性,婚姻与妇女,日常生活中的性,非常态性行为,展品都是刘达临和胡宏霞博士的私人收藏。性博物馆曾经在内地的30多个城市展出,还曾到过柏林、横滨、墨尔本、鹿特丹、纽约、新加坡和香港、台湾等地展出。刘达临的愿景是,把性文化博物馆办成“性文化世界第一馆”,绝不让性文化博物馆苟且偷生。

他的很多观点都十分前卫。比如“现代社会不宜再提贞操,因为它只针对女性,不针对男性”“严格地说中国现在还没有性教育,性教育还停留在知识层面的‘生理卫生’阶段”等等。海外报刊曾评价刘达临是引导中国进入幸福的21世纪6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还4次被选为亚洲性学联合会的副主席,并被授予“赫希菲尔德国际性学大奖”。

朋友回忆,刘达临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奉为人生信条: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而应该自豪地说,我已经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壮丽的人类解放事业……他认为自己也在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努力。人类解放的概念,应包括性解放,尊重人的需求,满足人的爱好,性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刘达临说,在这点上中国人还需要两三代人的时间才能实现。

精神医学主任医师陶林在微信公众号发文悼念:“看到刘达临教授夫人胡宏霞发出的消息:刘达临教授因脑出血医治无效去世……他视力很差,但听力很好,思维敏捷,很健谈。后来上海疫情严重,我与胡博士通电话,他们家中食物贮存较多,令人欣慰。他这两年行动不便,有赖于胡博士精心照顾,也算是坚强地熬过疫情最严峻阶段。本来说疫情过了去看他,这却成了一件憾事。”

同样为性学专家的方刚也发文指出,刘达临是“一代大师”且平易近人,注定写进中国性学史,“特别是在古代性文化的文物收藏与研究方面,后人恐怕再难超越了。”

综合自深圳晚报、南方人物周刊、澎湃新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官网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