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维新、俞惠娣指导学生演唱《孩儿歌》
2017年,沪语小品《小贩叫卖》登上《滑稽档案》500期庆贺演出
2021年,“上海绕口令拜师收徒仪式暨《万罗灯》研讨会”在天平街道举办
“新春佳节前夕,在原创沪语说唱《敬礼!五星红旗》的旋律中,“上海小八腊子艺术团”培训班的小学员们进行了线上汇报演出,结束了本学期的最后一节网课。春暖花开时,他们将在线下课程中重新相聚。
“上海小八腊子艺术团”是由徐汇区天平街道“上海绕口令传承基地”发起的公益性少儿艺术社团。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这支成立6年的队伍直面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各类比赛中屡屡斩获佳绩。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小八腊子”们的不懈努力,以及背后温暖“大家庭”的鼎力支持。”
◆文 见习记者 陶胡昀 图片提供 白水
新老、大小朋友欢聚梧桐树下
2008年下半年起,“天平·上海滑稽剧社”逐步在梧桐掩映下的社区内形成,剧社以退休的沪上知名滑稽戏演员为主体,同时吸纳了不少业余爱好者,共同致力于上海曲艺的传承和保护。
剧社群英荟萃,大家都希望能有一个以艺会友、交流展示的舞台,于是在2009年初,经著名剧作家、曲艺理论家、天平“名家坊”成员徐维新牵线,天平社区文化中心与上海滑稽剧社联合成立了“天平滑稽沙龙”。每隔两周,沙龙成员会从各处赶来,相聚在天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说说唱唱,切磋技艺。小刘春山、童双春、李青、王文丽、刘敏、方艳华、刘福生、商福生等一批著名滑稽戏演员也是沙龙的“常客”。随着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天平滑稽沙龙”逐渐成为沪上曲艺爱好者的一大“基地”。
2013年,天平街道成功将“上海绕口令”申报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成立了“上海方言绕口令传承基地”。秉承着沪语传承“从娃娃抓起”的想法,街道与非遗传承人共同启动了“上海绕口令进校园”项目。
“我们先来到周边的向阳小学、建襄小学还有一些幼儿园,教授小朋友们上海话,包括上海绕口令、小段子、童谣等等。”天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原主任、非遗“上海绕口令”代表性传承人俞惠娣介绍道,“在此过程中发掘了一些可造之材,我们向这些小朋友发出邀请,参加两周一次的沙龙表演,于是‘天平滑稽沙龙’逐渐成为了成人、儿童共同的舞台。”
“小八腊子一道来讲上海方言,先要分清侬、我、伊,‘迭搭’是‘此地’,‘嗳搭’是‘伊面’,‘侬好’‘谢谢’‘再会’‘对勿起’,礼貌用语讲得好,同学之间讲礼仪……”这首由徐维新和滑稽表演艺术家钱程共同编词的上海方言紫竹调《小八腊子一道来讲上海方言》,是小朋友们在校学习沪语的“必修课”。老师悉心教授,“小八腊子”们刻苦练习,将习得的曲目唱出了课堂,带到了更大的舞台。2017年,小朋友们参与上海广播电视台《滑稽档案》栏目的录制,节目《小八腊子绕口令》荣获该年“广播文艺节目专家创优评析”曲艺节目类三等奖。随着传承基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慕名而来,梧桐树下,传承沪语的“新生力量”茁壮成长,“上海小八腊子艺术团”也渐渐形成。
“小不点”们长成曲艺新星
在老师们的口传心授下,不少小朋友从“零基础”开始建立起了对沪语“侬我伊”的认知,并逐渐成长为从容登上各类大舞台的曲艺新星。2014年,当时就读于向阳小学三年级的张家和开始跟随俞惠娣老师学习沪语说唱。父母都是“新上海人”的他不会说一句上海话,但经过努力,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地模仿,反复练习,在发音上精雕细琢,他在一次沪语比赛中赢得了评委老师的青睐:“这位小朋友的上海话真标准,还能区分尖团音!”当评委老师继续用沪语和他交流时,只会用上海话自报姓名和年龄的他如实答道:“老师,我学得还不够,还不能用上海话和您对话。”字正腔圆的演唱和朴实的性格,最终让他载誉而归。
2017年起,为更好地充实“上海小八腊子艺术团”的力量,上海方言绕口令传承基地开始举办公益性质的少儿培训班,招募适龄儿童在每周日上午进行系统训练。滑稽戏名家钱程、龚伯康、刘敏、刘福生等都是常驻的“大咖教师”,曲艺理论家徐维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殷志强、俞惠娣、诸弘宇等,更是每周亲自为学员讲课授业。
2017年至今,培训班已经举办了6期,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员,“小八腊子”们多次参加上海市民文化节、上海市少儿曲艺大赛等各类活动,屡获佳绩。
贾芝羽小朋友来到培训班时刚上幼儿园小班,因为年龄小,爸爸每次带她来上课时都驮着一只小马桶,方便小朋友上厕所。小姑娘称呼班主任俞惠娣为“奶奶”,初登台时难免害羞怯场,总是要拉着“奶奶”一起上。
贾芝羽成长迅速,5岁时她第一次单独登台,在东方卫视《百姓戏台·中华小传人》节目中表演了上海绕口令《孩儿歌》,虽然难掩紧张,但小姑娘口齿清晰、节奏稳定。评委、哈哈少儿频道主持人璐璐姐姐称赞道:“你是我今天看到的小女生中颜值最高的!”
同样年幼学艺、飞速成长的还有顾闻熙小朋友,经过3年半的学习,这个上课时会哭鼻子的“小不点”渐露锋芒,在2021年的“唯实杯”比赛中荣获“曲艺之星”称号。因为在家练习时循环播放沪语说唱《敬礼!五星红旗》演示带,顾闻熙未满3岁的妹妹也能奶声奶气地演唱这一曲目。妈妈计划替妹妹报名参加下一期的培训班,小姑娘在电话里对俞惠娣说:“俞老师,我慢慢叫(沪语,意为“过一段时间”)和姐姐一道来上课哦。”
在徐维新老师“守纪律,懂礼貌,学原唱,勤思考”12字寄语的引导下,培训班的小朋友们既学“艺”也学“做人”,他们以童言稚语演绎着老师们挖掘的传统曲目和原创新作,再现上海味道。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上海曲艺,2021年,“上海绕口令拜师收徒仪式”在天平街道举办。仪式上,小徒弟们集体递上“投师贴”,送上鲜花,异口同声地对殷志强、俞惠娣和诸弘宇3位老师说:“学生仰慕老师艺术,决心投入老师门下;遵从师道,传承创新,刻苦学习,德艺双馨;恳请老师接纳。”师父们则回赠给每位徒弟一副精美的“上海绕口令”乐器兼道具“三巧板”。
师生、家长融为温暖“大家庭”
因为进入变声期或升入高年级后学业繁忙等原因,部分小学员在学了一段时间后暂别了培训班,但与老师、同学的情谊却依然延续。空闲时,他们仍会参与周日下午“滑稽沙龙”的活动;有大型演艺活动时,他们也会回来参与排练和演出。他们说:“这里是‘娘家’,不会忘的。”
培训班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前排上课,家长在后排一起听课,以便于课后指导孩子练习。在此过程中,家长们也习得了一口标准的上海话,并且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学生、老师、家长融为一体,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庭”。
“上海小八腊子艺术团”培训班的背后组建起了一支卧虎藏龙的“家委会”,每次举办活动时,家长们都分工明确,“各显神通”:布置会场,为小演员们化妆、换装、佩戴“小蜜蜂”,播放字幕,摄影摄像……样样都安排得有条不紊。
去年,疫情期间线上“云”课程的成果让老师们萌生了创建微信公众号、发布线上沪语课程的想法。为了推广和传承海派文化、让更多人习得标准的上海话,不少家长都投身“上海小八腊子沪语艺术苑”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和运营。他们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废寝忘食地参与发布内容的编辑制作。
沪语小品《小贩叫卖》是“上海小八腊子艺术团”精心打磨多年的节目,原汁原味的造型和唱词充分展现出老上海的市井风情,2017年在上海市民文化节上一亮相便广受赞誉。
在去年举办的“苏河源·上海情” 2022上海市民文化节沪语大赛中,这一经典节目面临“新挑战”,由于无法进行线下排练和演出,14位小朋友需要在各自家中完成录制。在录制过程中,师生家长齐心协力:徐维新老师对参赛节目文本多次细化;俞惠娣和殷志强两位老师制作示范录音、用心打磨学生的发音;小朋友们也非常刻苦,反复练习;家长们则为“小贩”们寻觅、制作了竹篮、磨刀石、铜锣等道具;负责合成音视频的诸弘宇老师逐字调整音频速度……最终,这部凝聚着大家心血的作品获得了集体组百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