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白玉兰戏剧奖微信公众号
第三十一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以下简称白玉兰戏剧奖)今年归来,并在4月17日公布了各奖项提名名单。本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特殊贡献奖授予94岁高龄表演艺术家陈奇,奖掖其为中国戏剧艺术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
1929年出生于河北唐山的陈奇,从艺已有75年,曾在《刘胡兰》《枯木逢春》《于无声处》等经典剧目中奉献精湛演技,90岁后仍然活跃在影视剧中。
1948年,陈奇毕业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表演系。读中学时,她被中共地下组织创办的洪流剧社吸收为学生演员,演出过沈西林编剧的《压迫》及陈白尘创作的《结婚进行曲》等,就此开启了她的戏剧事业。洪流剧社停办后,她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努力成为正式党员。1949年5月25日凌晨,苏州河以南的上海市区解放。清晨6时05分,“大上海解放了”的声音通过电波回响在上海天空,这是关于上海解放最早的新闻报道。那时候没有录音机,需要反复播送,当时接管国民党上海广播电台的邹凡扬向党组织提出希望支援播音人手,于是地下党派了陈奇、钱乃立、徐炜等来轮番播报,陈奇与几位同志不停地向上海市民播报《中国人民解放军安民告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守则》。
新中国成立后,陈奇加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成为一名话剧演员。她师从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将求真务实、抱朴守正的戏剧精神延续到了舞台工作中。在《刘胡兰》《枯木逢春》《于无声处》等经典剧目中均奉献了精彩的演出。在话剧《蜻蜓》中,她将性格复杂的少女角色演绎得入木三分,该剧连演500场,场场座无虚席,她也成为当时备受观众喜爱的青年女演员。
1981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药》让陈奇开启了影视之路,影片中她饰演烈士夏瑜的奶奶“夏四奶奶”,她认为这部作品是自己在银幕和荧屏上演老太太的奠基石。1998年,陈奇在报纸撰文《我又演“奶奶”》:“从半个多世纪前在国立戏专演我的话剧处女作《威尼斯商人》,我几乎一直在扮演奶奶的角色:电影《药》中的夏四奶奶;电视剧《裤裆巷风流记》《结婚一年间》《上海一家人》中的奶奶;《夺子战争》中的乔家奶奶;《红十字方队》中的司琪奶奶,我几乎成了‘奶奶专业户’了。”她曾连续演过3个瞎眼老太太,《承诺》是睁眼的瞎老太,《香堂往事》是瞎眼老太,在《官场现形记》成了翻白眼的瞎老太,角色同中有异,彰显功力。众多经典“老太太”的形象,让陈奇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国民奶奶”,成为上海戏剧界当之无愧的常青树。对此,陈奇的态度相当坦然:“为了戏剧,我可以不顾一切,我爱自己的角色人物甚于爱自己。”作为老一辈的演艺工作者,陈奇一直把表演当作终生事业。陈奇说,作为演员首先“要热爱这份事业”,她谦称“也不知道自己行不行,但内心是热爱的”。她关注青年人成长,自己排练结束,不是埋头背台词就是指导年轻演员如何表演,还叮嘱小演员:“要有兴趣、要认真,要多从观众的角度思考表演。”也正是因为这份热爱,这样的赤子之心,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显得温情而动人。
退休后,陈奇热心公益。她一直积极为老年人、为社区演出,还是“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大伙儿喜欢我主持。他们看得开心,我主持得也开心。”陈奇不仅主持节目,还要朗诵,参加时装队。她说:“这样人活得充实、愉快,也感到年轻。”徐汇区的李兴无退休前是一名声乐老师,退休之后应邀担任徐汇新村合唱班负责人。有一次,徐汇新村合唱班演唱《四渡赤水》,就邀请了陈奇担任朗诵。徐汇新村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最早建设的高层住宅建筑群,始建于1975年,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楼王”,主体建筑共九幢,因此老上海习惯叫它“九栋楼”。当时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就在“九栋楼”的对面,其间许多上海电影都将“九栋楼”作为取景点,而陈奇在这里一住就是几十年。“陈奇老师也曾经是‘九栋楼’的老住户,就被我们邀请过来了。当时她一开嗓,所有评委老师都站了起来。不愧是老艺术家!”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李兴无仍掩不住激动。
以上海市花白玉兰命名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创设于1989年,迄今已走过30多年时光。受疫情影响,白玉兰戏剧奖一度被按下“暂停键”,今年重新启动,全国共有68台剧目参赛,118名戏剧演员参评,颁奖晚会将于4月21日晚举行。
综合自新华网及白玉兰戏剧奖、档案春秋、上观、璀璨徐家汇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