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新华录》第5号·韧性社区
图为参与《新华录》共创的居民探讨写作内容
图为第一期《古北古北》
图为《古北古北》首次共创者见面会,右三为杨蓓,左一为赵达,左二为吴酱酱
一个地方的鲜活故事,还得由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自己来讲述。在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和古北街道,有两本被居民津津乐道的在地刊物《新华录》和《古北古北》。相比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媒体,它们在街道政府的指导下,由社区居民共创而成,那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身边人成了写作者和创作者,越来越多的老居民和年轻人,正以此为载体,循着街坊邻居的故事,在上海这座超大城市里与自己所在的社区,建立了多元而密切的新链接。(本版图片来源于“新华录”公众号及《古北古北》)
记者 傅佩文 郭爽
《新华录》:
切实回应“新华人”的需求
人的名字、人的照片、人的故事……翻开由长宁区新华街道邻里街坊共创的“地方生活志”——《新华录》,丰富的社区生活场景一一呈现在眼前。
“2018年我们发起这本地方生活志的制作,目前已经持续运转了4年,每年一期,由街坊邻居参与共创。现在我们的‘新华录共创小组’有百余人,希望它可以成为连接本地关系与生活的载体。”社会组织大鱼营造联合创始人金静在介绍中这样写道。
作为“新华·社区营造中心”中“地方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新华录》用文字和图片对社区进行记录。其中有从送奶工到小区保安、勇擒小偷的门卫;有坚持20多年手工改衣的裁缝师傅;有不买新衣服、不点外卖、没有快递,毅然辞掉外企高薪工作只为践行“最好的生活”的“零垃圾”达人,以及在一条小路上靠着海纳百川的口味低调经营16年的夫妻店……新华路街道里花的香气、绿的灵动,甚至是灶台上翻炒小菜的烟火气,跃然于《新华录》中。
2021年的一个夏夜,新华路街道的20余位居民聚在“斜杠空间”,金静手里拿着一团毛线球,向大家发出倡议:“每个人说一个自己在社区里喜欢去的地方,如果有相同喜好的朋友就举手,接过这个线球,看看我们的关系网是怎样的。”大家纷纷发言,有人喜欢去幸福集荟看书,有人常去杨宅路菜场买菜,有人爱吃法华镇汤包……毛线球就这样在大家手里传了一轮又一轮,最活跃的人手里捏了6根毛线条。
“当发言结束,大家发现原来每个人都在由街区某一个具体地点或事物所连结而成的毛绒‘圈’里。”《新华录》最新两期主编万千表示。在共创的过程中,《新华录》每一期都会有独特的选题,用不同的角度激发不同群体关于本地生活的讨论,在每期的最后,都有当期“共创者”介绍,从最初的一页十几人,到最新一期的通版几十人,这本地方生活志也紧随着新华社区的不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灵感。
《新华录》的编辑或或,在大鱼营造成立的2018年就加入进来,如今她是联系大家的“关键节点”。“社区居民An jo是我在第一期刊物中的受访者,在第二期,她成了写作者。”或或回忆,尽管Anjo后来搬离新华街道,但依然觉得自己是“新华人”,“因为在这里有她实现自己社区价值的团体和平台。”或或觉得,作为内容载体,《新华录》可以让不同年龄、职业、居住地的人们产生联系,“让更多的人看到新华街道独特的魅力、街区精神和活力。”
上海师范大学管理专业研二的Leisure通过实习项目知道了《新华录》并报名参与,Leisure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讲,“嵌入社区”的收获似乎远远超过预期:“我之前绝大多数时间在校园里,接触的都是同学和老师,来到社区之后,接触的人来自各行各业、各年龄段。在新华街道,我们通过组织毛线编织、亲子活动、文艺比赛、社区探索等等活动,让街坊邻居产生了联系。”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蒋蒋参与了两期《新华录》的创作。这本民间地方生活志给她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对“人”的聚焦和关怀。
在城市微更新的过程中,有老居民口述老公房小区的历史,居住环境的今昔对比让人感慨万千;曾经大企业环保科的老“新华人”回忆几十年来街道环保发展脉络……蒋蒋说自己并非居住在新华街道,但即使从“第三人”的视角,也能真切感受到街道发展的匆匆步履。
街道的城市微更新在时时推进,在《新华录》共创者们看来,人的经历是新的,人与街区的联结是新的,《新华录》的故事就是新的。有些时候,是小区附近的店铺更新迭代,有时候,是公共设施的微更新,这些都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新的想法和新的生活体验。作为一名关注社区更新的大学生,在蒋蒋看来,“好的社区能够不断发展,让生活在这里的人联结起来、相互帮助,带来向上的力量。”
《古北古北》:
寻找共同的“居心地”
在长宁区古北社区,有一条短短670米的黄金城道,连接起附近6个小区,道路两旁种满银杏树,一到秋天遍地银杏叶铺满街面,“满地金甲”,成为古北国际社区著名的纯步行公共空间。这儿的居民说着中、英、日、韩等各国语言,200多家商户如同颗颗珍珠,串起街区的丰富的景观和便利的生活。
2021年4月,依托长宁区社区治理“一街一品”项目,虹桥街道推出打造基层治理实践样本的“Knock Knock黄金城道步行街提案计划”,通过街区共治平台,让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中外居民、商户与街区建立起有温暖的链接。
正是在这条充满故事的街上,杨蓓开启了自己参与社区营造的缘分。杨蓓曾在知名500强企业任企宣,目前是全职宝妈、自由撰稿人。2020年,作为新居民的她搬来古北,被这里的宜居氛围触动,让她非常想为自己生活的街区贡献一份力量,于是做过杂志编辑的她参与了“Knock Knock”计划,其“办一本在地刊物”的建议入围第一批优秀提案。在街道、街区共治委员会和社区基金会的支持下,在地刊物《古北古北》就此诞生,以此“讲述古北人自己的故事”。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一本纸质的在地刊物,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点燃居民的热情?
2021年9月5日,《古北古北》就“古北居心地”话题首次向街区发起招募,公务员、建筑师、葡萄酒销售、桥牌教练……自发报名的邻居来自古北各个社区,畅谈对于在地刊物的思考和憧憬。
“广场中央的环形长椅是我的居心地,坐在那看着孩子们嬉戏玩耍骑行运动,身边时不时经过的狗狗们,都让人觉得生活特别美好。我们需要留给孩子一些好的东西进行传承。”“那些真实和不完美的东西更加能够打动人。你最近一次哭泣是什么时候?我想通过这本刊物,邀请街区的人一起打开自己,流露出真实的那一面。”“人和人有交流的地方才叫社区,远亲不如近邻,希望让这句古谚在现代有新的解释。”……
这场招募会,不仅让《古北古北》收获了最初的共创者,更让杨蓓深深感到,街区,不仅是一种地域上的共享,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链接和情感上的寄托。
如果说街区承载着人们的生活,那么每位居民就是街区故事的见证者、参与者与创造者。
共创伙伴吴酱酱是一名爱画画爱摄影的85后设计师,在黄金城道居住的近17年间,她从一个小女孩变成了两个男孩的妈妈。在她的画笔和镜头下,“街还是那条街,但总有新的充满活力的身影在这里继续欢乐地奔跑、成长。”
从事过宣传工作的赵达年轻时曾有一个记者梦,在同妻子一起散步的时候,他看到了挂在树上的“招募广告”。“这份刊物可以传递出我们居民自己的心声,还能经常跟优秀的年轻人在一起,我感觉自己更有活力了。”他采访了在古北居住20年、曾获“白玉兰荣誉奖”的土耳其人诺杨·罗拿,记录下他眼中这个国际社区的发展与变迁。
充满童趣的托育园、身边的《植物图鉴》、回收阳伞的环保活动、对话步行街物业……共创者们将自己对街区生活的思考融入笔端,将这些展现街区独特气质的话题一一呈现在《古北古北》中。
热心居民安大地是一名景观设计师,他一直关注着黄金城道步行街非机动车穿行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在他的提议和推动下,最终促成2021年10月街区微更新项目——融·阡陌小驻落成,孩子们有了新的玩耍空间,外卖小哥有了临时停车处……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宝藏邻居,才让改变有了可能。”大家的热心让杨蓓非常感动,也成为她前进路上的不懈动力。
即将走向创刊3年的《古北古北》,目前已吸引到了越来越多的邻居关注,共创的过程不仅挖掘了街区的魅力,也让大家对自己社区的思考从最初感性的“记录”走向更深层次的“期许”。在新一期的内容策划中,“怎样让街区的公共资源得到更好的维护和使用?”“国际化社区如何支持养老”“新移民如何融入社区”……一个个话题正酝酿着新的“头脑风暴”。“我们希望可以走出个人化的感受,关注到大家共同的更有价值的话题,能引发大家的一些讨论和思考,让这个社区共同体变得更好。”杨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