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
“耕地智保”携手“田长制”织密耕地保护网 “庆渔堂”入选浙江省智慧农业十大模式典型案例 80多位文学大咖齐聚南浔,共襄文学盛宴 “同心迎亚运·携手向未来”港澳青年浙江行活动走进南浔 从一纸蓝图到真正落地,“南浔頔塘未来社区”正式建成 因“农”而生、向“农”而兴,看农兴村20年“蝶变”
第05版:浔沪之窗 2023-07-12

因“农”而生、向“农”而兴,看农兴村20年“蝶变”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湖州市南浔区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和产业兴旺度。走进南浔区练市镇农兴村绿腾生态园,映入眼帘的是连片整齐的果蔬大棚,今年62岁的沈明星正和同村的姐妹们一起给葡萄枝修剪。

十多年来,她们每天一早就到这个“家门口”的果园工作。“这里原本就是我们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园区后不仅有租金,每个月还有3000多元收入。”说起现在的生活,沈明星和姐妹们脸上满是笑容。走进村里,连片的乡村别墅拔地而起,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逐渐完善,通过村口“彩虹乡道”,20分钟就能到达南浔主城区。

时间倒回20年前,时任南浔区练市镇农兴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姚云生当时正面临困境:“守着人均一亩水田、五分桑树地,靠天吃饭。村集体穷得叮当响。”当“千万工程”提出后,当地找到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但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农兴村开始了“向上争取,向下挖潜,向外招引”的发展模式。

首先就是环境的变化,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修复工程接连实施,“乡村面貌好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老百姓富起来,把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这就需要有产业作支撑。”现任南浔区练市镇农兴村党支部书记的黄国兴正是个“创业”者,首要任务就是为村里扭亏为盈。为此,农兴村在南浔区率先推动整村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将全村可利用的土地进行整体规划、集体流转,成功流转土地1619亩,几年内先后引进生态水产养殖、秋红果园专业合作社、绿腾生态农业等多个现代农业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20万元,带动80余名村民再就业。

短短3年,农兴村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实现了盈余。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37万元。与此同时,村里年轻人安心外出打工、经商,或在绿腾生态农业的技术支持下种植黄桃树;老年人在园区里也有力所能及的工作,收入连年攀升。

乘着南浔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东风,农兴村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随着首批112户农房从散落的自然村集聚到中心村,村里把资金投入到了村民需求最强烈、基础最薄弱的公共服务保障环节,从道路硬化、污水治理、村庄绿化、垃圾中转站改建,到卫生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幼儿园、菜场、超市等配套设施建设,让村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凭借着“样板乡村”和特色的农文旅项目,农兴村逐渐“出圈”。今年,村里又有了大动作,打造万亩农业大观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引入乌镇景区的人流、商流,推动跨越式发展,“光五一期间,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就达到20万元。”黄国兴介绍,目前村里还新引进了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四星级乡村度假酒店,建成后能为村里新增20余个就业岗位。

村庄美了,收入也高了,群众参与村庄整治建设的积极性也高了。“在我们当地,‘千万工程’也是老百姓最有体感,最关心在乎的大事之一,20年以来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老书记姚云生先后在村里干了31年,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前些年也搬进了村里的新房子,眼见着自己为之奋斗大半辈子的农兴村真的因农而兴,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欣喜:“现在,我们村里的日子比城里还要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