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群体面临的多重困境是
不容忽视的。在保障女性基本法律权益的领域中,李莹律师凭借自身的专业和信念,坚守20余年。期间,她办理案件500多起,为数千名遭遇困境的妇女儿童提供过法律帮助。《走到春暖花开——一位女律师办案手记》一书,即是以李莹的真实办案手记为线索,选取了19个极有代表性的案例,涵盖家庭暴力、妇女性侵害、性骚扰等多个方面,展现性别暴力下女性的困境、呐喊和抗争,也呈现性别平等法律和司法实践的进步完善。
反抗家庭暴力的历程,并非一蹴而就
2002年,在《反家暴法》还未出台、“家暴是家务事”以及受害者有罪论观念还根深蒂固时,一位妇女找到刚成为执业律师的李莹。她被丈夫打断了胳膊,想要追究男方的责任。然而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她像秋菊一样四处奔波到处去找说法。“她找到我时,手上的绷带都变成了黑色,我印象太深了。那时大众观念认为,丈夫打妻子就是家庭内部矛盾,没有必要这样大张旗鼓、不依不饶。但是她觉得:有必要,因为你将我打伤了,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由于2001年《婚姻法》尚未对家庭暴力进行明确界定,因此,李莹带当事人去医院做伤情鉴定,拿到“轻伤二级”诊断书后,将之提交公安部门进行立案侦查,并推动检察院以“故意伤害罪”追究丈夫的刑事责任。事件以这位妇女的丈夫被判有期徒刑2年告终。
“这是我办理的第一个案子,但在此后的案件中,我发现,家庭暴力比我想象得要复杂得多。”
2009年,26岁的小D因遭受家庭暴力死亡,其丈夫王光宇仅被判有期徒刑6年6个月。“她8次报警,但因为相关保障机制的乏力,没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在小D离世后,我们走司法途径去追究他丈夫的法律责任,通常情况下将人打死,肯定是故意伤害罪,但这个案子里,杀人者却仅仅被判虐待罪。因为社会整体对法律的理解不够,我们没能给受害者家庭一个公正、理想的结果。”小D案子后的两年,最高法院提出了《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区分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与虐待罪。“我看到这个意见出台后,眼泪差点掉下来,因为这是对现实的一种回应,我相信也一定有小D案带来的思考。”司法实践需要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发声,不断在案件中积极呼吁。2016年《反家庭暴力法案》的出台,正是经历了此番二十年磨一剑的结果。
“这么多年来,我们实实在在看到了妇女权益保护的进步,法律上、制度上的完善,但一些糟粕文化仍根深蒂固,这不是一蹴而就能改变的。所以反家暴的根本是构建新的性别文化。对于一些处于被限制、被伤害状态下的女性,我们需要有专业的力量去给予支持。”
愿未来不再有女性受到骚扰
2005年妇女权益保障法通过以来,由于案件带来的收益较少,愿意支持这项事业的专业人士相对短缺,但李莹是一直以来的坚守者。
在妇女权益保障法通过的当年,一名美术老师找到李莹,她被人猥亵,希望能得到法律援助。李莹回忆:“我希望这个案子能对法律的执行起到一点推动作用,因此在得到当事人的同意后,我们在《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实施的第二天就去申请立案,被媒体称为京城第一性骚扰案,所谓的“第一”主要是指“禁止性骚扰”入法后的第一案。”
当时,立案需要填写案由,李莹希望写“性骚扰”,但她也知道“性骚扰”还不是一个独立案由。法官建议以“一般人格权纠纷”为案由立案。在本案之前,全国已有上百起涉及性骚扰的相关诉讼,都因为没有独立案由,只能以一般人格权纠纷、名誉权纠纷等案由进行起诉、审判。
可是职场、高校发生的性骚扰不仅仅侵害到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还有可能导致受害人辍学、被辞退甚至很难继续在行业里工作,可能会影响到受害人的劳动权、职业发展等多项权益。“我和很多关注妇女权益的法律人都希望性骚扰能成为独立案由,从而使那些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受害人获得完整且公正的保护,也一直在积极呼吁性骚扰成为独立案由。”李莹说。
2005年这个案子,虽然最终还是以“一般人格权纠纷”立案,但它是李莹及团队的第一次尝试和期许,“我认为对推动法律的落实,推动全社会增加对性骚扰议题的关注和重视以及鼓励受害人勇敢打破沉默,都非常有意义。在每次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过程中,我们都积极参与,提出基于实践经验的修改意见。”终于,14年后的2019年1月1日,“性骚扰损害责任纠纷”正式列入民事诉讼案由。
李莹表示:“无论侵害者背负怎样的处罚,生活的担子还是落在受害者肩上。性耻观不仅束缚了受害者维权的脚步,还让她们难以走出被侵害的阴霾。所以我很钦佩敢于站出来的姑娘。将犯罪者绳之以法需要强有力的法制保障,改变观念构建新的性别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再用所谓贞操来判断女性的价值。”令李莹欣慰的是,“现在大家都知道要注意避免二次伤害,如果有人提到完美受害人论,或者受害人过错论的时候,会有人站出来反驳。”
向妇女儿童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
在救助的过程中,李莹发现,仅有法律援助是不够的,暴力不仅会给她们带来身体上的摧残,还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暴力的阴霾甚至会影响她们的一生,而且暴力往往会让她们陷入生活的困境之中,所以她们需要一种综合性的支持模式。“既要有法律上的,又要有心理上的,甚至还要有经济上的支持。”李莹补充道。
因此,2016年11月,李莹所创立的保护妇女儿童的公益组织“源众”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在腾讯公益平台发起设立了“给她无暴力的未来”——受暴力妇女儿童紧急救助基金,为遭受家暴、性侵、性骚扰的妇女提供包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心理支持、法律帮助以及庇护在内的紧急救助,几年来帮助了近300人次的受暴妇女,提供了近百万的紧急资金支持。2017年开设了受暴力妇女支持小组,为遭受家暴的妇女提供团体式的系列心理辅导,帮助她们走出暴力阴霾,重新出发。2022年8月,又开发了国内首个“家暴求助”小程序,为全国遭受暴力侵害的受害人提供更加便捷、及时的专业性服务。小程序上线3个多月,使用量就超过3万人次,源众和源众的志愿律师为近千名求助者提供了支持和服务。“立法与制度的完善,虽然让律师帮助受害人获得更大权益,但如果我们生活的社会不给予支持和理解,这些带着伤疤的人就会时刻被刺痛着。因此我们应当提供更全面的救助,支持他们走到春暖花开,走向新生活,呼吸新空气。”李莹说道。
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李莹一直坚定地走下去,“一晃二十年过去了,这是我此生最快乐、最精彩的一段生命历程,。二十年来,做得辛苦也是真的,我也想过停下来,但一个一个案件找上来,面对她们的期待和信任,只能一直做下去,可能这就是我此生的宿命。”
见习记者 田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