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宝藏爷爷”:巴掌大的叶子上有无限风情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4-01-10

“宝藏爷爷”:巴掌大的叶子上有无限风情

陈玥

叶脉画《光辉历程、百年荣耀》

陈建华在家中创作叶脉画

陈建华为学生讲解叶脉画的特点

叶脉画传入我国已有千年历史,盛于唐朝,衰于明清,至近代已几乎失传。在薄如蝉翼的叶脉上绘画,不仅要有高超的绘画技巧,更需要掌握描金、勾线等数十道极为复杂的工序。家住闵行区虹桥镇的陈建华,就是一位热衷于在叶脉上作画的“手作达人”。2015年至今,75岁的他已创作千余幅叶脉画。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名垂千古的英雄伟人、举世公认的世界名画、惟妙惟肖的花鸟鱼虫,都能通过他的妙笔,跃然于小小叶脉方寸之间,他也因此被左邻右舍称为“宝藏爷爷”。(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陈玥

父辈传承结下“绘画缘”

走进陈建华的家中,无论墙面、橱柜,还是床头、桌案,处处摆满他的各类画作和手工艺品,无不构思精巧,笔触生动,令人赞叹。提起与绘画的结缘,他告诉记者,退休前自己曾在中海上海船员公司担任总经办主任,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与美术并无关联,直到退休后才真正全身心投入到绘画中。

一位仅凭兴趣学习美术的古稀老人,是如何做到在似雾如纱的叶脉上妙笔生花的?陈建华从早已泛黄的信封里翻出一册日期为1955年7月8日的《幼儿在园情况报告表》,上面写着:“陈建华,图画能力很强,会画比较复杂的意愿画,如中苏友好大厦轮廓等……”他介绍,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己从小就有绘画的基础。

陈建华的父亲是一位兢兢业业的手工技师,年轻时从广东来上海从事金银器的设计、生产、加工,后来还成为了老凤祥银店的工匠,绘制设计了不少首饰样式。在陈建华的记忆里,只要顾客能说出的款式,就没有父亲不能做的。“虽说父亲没有给我太多专业指导,但他给了我最好的教育,他精雕细刻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我,让我从小就对绘画和手工非常感兴趣。”

在耳濡目染的影响下,陈建华从小就会用饼干盒、牙膏纸盒等做各种玩具。小学四年级时,未曾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他参加青少年美术比赛并一举夺魁。此后,他被推荐至少年宫美术班,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素描。在少年宫学习的6年间,他有机会得到多位名师画家的指导,这不仅为他打下了扎实的绘画“童子功”,也让绘画成为了与他相伴终身的爱好。因为这份热爱,陈建华还在繁忙工作之余自学绘画,并指导常年漂泊在大海上的海员学习,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对绘画是从小的热爱,但我接触叶脉画全因机缘巧合。”陈建华回忆道,2008年,退休后他有了大把时间可以重拾儿时爱好,于是天天笔耕不辍,山水、花鸟、名画尽情描绘,没多久家中便摆满了大大小小各类画作。“因为苦于收纳这些画作,我才开始琢磨能不能在一些精致小巧又具有观赏性的物件上作画。2015年,我在网上看到,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有几幅早年流失海外的明清时期‘十八罗汉’叶脉画,一下子就被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所震撼,心里顿时萌生了一股冲动,一定要将这种正在消亡的民间手艺恢复起来。”

把历史文化融于叶脉

心有所想,必有所行,于是陈建华马不停蹄地开始尝试叶脉画创作。但要在质地稀疏、不易上色的叶脉上作画绝非易事,寻找合适的树叶和颜料是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难题。幸运的是,他创作叶脉画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鼎力支持。一次儿子从尼泊尔旅游回来,专程带来了一些菩提叶。菩提叶宽大柔韧,自古以来就是制作工艺品的绝佳材料,这让他如获至宝。

有了载体,新问题也接踵而至。由于菩提叶的叶脉是镂空的,缝隙很大,陈建华试着在叶脉上打底色,但描上去的颜色很快就会漏掉。没有老师指导,他只能凭借不服输的精神慢慢摸索。“那段时间就像着了魔一样,经常画到深更半夜,不断进行尝试。”回忆起刚接触叶脉画的场景,陈建华介绍,经过反复试验,才发现使用油画中的丙烯能够在叶脉上成功打底。“那一晚,我激动得辗转难眠,也有了一个新想法。叶脉浓缩了叶子的精华,那么我能否通过绘画,将中国的历史文化浓缩到叶脉之中?”

于是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人的大工程”,以中国壁画为灵感,将山西永乐宫壁画中300多个形象无一雷同的人物“挪”到叶脉之上。叶面很小,人物极微,创作叶脉画需要巧手匠心,想要栩栩如生地还原,就必须小心翼翼作画。为此,陈建华收集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和素材,不断思考构图和色彩,再用细如毫毛的画笔一笔一划勾勒,中间不容一点差错和闪失。完成一个人物就需要花费整整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但陈建华却乐在其中。

如今,陈建华的叶脉画作品集不仅有描绘中国历史文化故事的传统壁画、山水国画,还有无数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历史画面的生动再现。说起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他拿出一幅名为《光辉历程、百年荣耀》的叶脉画。轻薄纤巧、似雾如纱的叶面上,天安门、长城、一大会址、嘉兴红船、南昌起义、会宁会师等众多景象,与火箭腾飞、工农兵雕塑、仙鹤起舞等场景交相辉映,巧夺天工的笔触顺着叶脉的自然肌理,让这些经典历史画面层层叠叠地集中于一片树叶上。

陈建华介绍:“这幅作品创作于2021年,当时恰逢建党百年,也是我入党的第三十年。”这幅作品是他创作叶脉画的一个全新突破口,让他有了以“红色主题”为创作目标的灵感。此后他又结合“四史”学习教育等,进一步将党史故事融入叶脉画,先后围绕“建党先声”“党的先驱”“风雨历程”“血浴浦江”“星火燎原”“遵义曙光”“中流砥柱”“延安精神”“进京赶考”等主题,创作了100幅系列画作,反映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陈建华说:“在创作过程中,革命前辈的艰苦卓绝再一次深深感动了我,我希望能用手中的笔传达出内心的崇高敬意,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英雄、崇拜英雄。”

让民间技艺伴随孩子成长

创作叶脉画让陈建华逐渐意识到,这不只是完成艺术品,更是用心变“废”为美的过程。“儿子带回的菩提叶用完后,我就开始寻找有没有替代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别人喝茶用的茶漏叶片同样可以作为菩提叶的‘平替’。”此后陈建华的灵感如泉涌,茶漏叶片、核桃、玻璃瓶等,都成了他眼中可再次利用的“艺术道具”。他用几支画笔、几抹颜料,就能将世界名画《小街》《倒牛奶的厨娘》等形象浓缩至小小核桃之中,让原本废弃的核桃壳展现出全新的“生命力”。

陈建华坦言,绘画是一种陶冶性情的好方法,不仅让他的退休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让他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从浮躁中寻求静心。因此创作之余,他开始思考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叶脉画的创作技法。“我的另一个心愿,就是能尽我所能,用艺术美育赋能教育,让孩子们通过学习叶脉画,传承好我们的民间技艺,更能涵养天性。”

在陈建华的影响下,读小学的孙女也喜欢上了手工和绘画,对叶脉画的制作过程了如指掌。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说:“我要让叶脉画能够有机会伴随更多孩子的成长。”令陈建华欣喜的是,去年位于闵行区虹桥镇的虹馆·虹桥手作人基地正式开馆,他的作品不仅在大厅内得以展陈,更让作为手作人的他有了走上讲台为青少年传授叶脉画的机会。

2023年5月起,依托虹桥手作人基地的平台,陈建华多次受邀前往上海金汇实验学校,为七八年级的孩子们开设《叶脉画创作技法》艺术课程。7月起,他还在虹桥手作人基地以“叶脉画”为主题,为社区内3至12岁的孩子开设美育课堂。短短两小时的课程,他往往要花上数日精心备课,当家人问他是否辛苦时,他却笑着说:“我非常感谢虹桥镇政府和虹馆·虹桥手作人基地搭建展示平台,让我依旧能发挥余热为社会作点贡献。”

以叶脉为纸,用画笔寄情,如今陈建华依旧心怀满腔创作热情,他希望能用自己的兴趣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叶脉画为更多孩子的成长赋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