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
于燕芳正在进行教学示范 张纬 摄
北站少儿京剧团孩子们正在表演《梨花颂》
“六一”前夕,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在上海文化广场举行。北站街道少儿京剧团作为小白玉兰奖的代表之一,受邀亮相本届颁奖晚会的红毯仪式现场,以灵动的身姿与卓越的风采,向现场以及镜头前的观众展示了国粹之美。
京剧,这个有着“阳春白雪”之称的国粹,如今在静安可是备受追捧的热门艺术。北站街道少儿京剧团创办人于燕芳介绍,“这几年来,北站街道少儿京剧团的娃娃演员们已在不经意间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凡是街道有重大活动,少不了少儿京剧团孩子们的精彩表演。因为孩子们的京剧表演最能赢得观众的掌声和喝彩。”(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杨鹏侠
“白手起家”的少儿京剧团
提起北站街道少儿京剧团初创的艰难,于燕芳百感交集。“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北站街道文化站(现北站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负责群文工作。1993年,北站街道响应‘京剧要从娃娃抓起’的批示精神,开办了百乐少儿京剧班(后改为“北站街道少儿京剧团”),开始致力于少儿京剧的普及和提高,我就是从那时候起,接下来这个任务。”
她回忆道,那时候,一切都是“白手起家”。没有场地、没有老师、没有生源,偏偏心底有一个一定要把这事做成的“执念”,她一趟趟地奔走于社区、上海京剧院、辖区的学校……
没有场地,她借用街道的会议室。“那时候街道的办公条件比较艰苦,一楼的会议室场地也不大。”于燕芳为了让孩子有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她把免费授课时间安排在每周六,没想到,就这么成了一个传统,多年来一直“雷打不动”。
没有老师,她多次前往上海京剧院邀请名师出山指点。“那时候,我一趟趟地去荀派亲传弟子、京剧表演艺术家陆家正红老师家。”过去的情景历历在目,于燕芳露出一丝苦笑,“‘这可怎么教哟’,陆老师的话,我到现在还记得。请一位艺术大师来教一群娃娃,还是零基础的,陆老师当时的为难,我非常理解。”沪剧演员出身的于燕芳,对唱歌、舞蹈、沪剧都比较熟悉,唯独京剧是门外汉。她开始从京剧的“唱念做打”及“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功学起,“上海京剧院的老师在台上教,我就在台下学。我总是比孩子们学得快一些,于是,下课了,我再来教孩子。”
于燕芳先后请来了上海京剧院的陆正红、庄顺海、严海鹰等专业演员给给孩子们提供顶尖的“一对一”专业指导。她不仅是教授京剧的老师,还兼任了班主任的职务。“如果有外出表演,我不仅要安排整个行程,负责孩子们吃和住,还要为孩子们定妆……”
经年累月地教,一点一滴地收集、整理京剧艺术资料,举办培训活动,开展京剧演唱竞赛等,既抓普及又抓提高,就这样,北站街道少儿京剧渐渐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北站少儿京剧能一直坚持下来,最重要的是北站街道的历任领导也对少儿京剧工作相当重视。”于燕芳介绍说,为保证少儿京剧工作顺利开展,街道拨付专项资金,配置了练功房、活动室、服装道具,为孩子们营造了学习京剧的良好氛围。同时,与辖区内幼儿园及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等合作,开展了“京剧进校园活动”,开设京剧课程,组织京剧兴趣班,为少儿京剧的人才储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皮大王”成了“角儿”
三十多年来,凭着自己特有的艺术敏感度,于燕芳从众多的学生中为少儿京剧班挑选了不少好苗子。她自豪地说:“我挑选的每一批学员都能出几个‘角儿’!”
说起自己发掘的“黑马”,于燕芳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北站少儿京剧刚刚起步的时候,我在街道辖区学校发现了一个有灵气的孩子,虽然孩子的班主任觉得他太皮了,但是我认定他是个好苗子。”
在之后的训练中,她充分地挖掘了这个“皮大王”的潜力。“有一次排练时,他钻到了椅子底下,人缩成一团躲在里面。”碰上别的老师可能就要恼了,于燕芳却心中暗喜,“这不是正说明这孩子筋骨软嘛!”她用开玩笑的语气跟男孩说:“你出来吧,给我们劈个叉看看。”这个以前没有练习过基本功的男孩儿,一下子摆出一个标准的劈叉。经过一番“调教”,“皮大王”成为她的骄傲:多年后,他成了上海京剧院的专业演员了。
“学有所成的学员里,虽然不是人人都从事戏曲或文艺工作,但是无论走到何处,他们都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的还能回来‘反哺’教学,让我很是欣慰。”每每谈及学生时,于燕芳的眼神里亮亮的。
可喜的是,在这些学员中,有的自己也成了老师。他们在各自的“新舞台”上,继续发挥自己的能量,与北站少儿京剧一起演绎新的剧本故事。“90后”学员沈洁,从7岁开始,就在街道学习京剧艺术。当她再次回到北站社区,如今她已成长为静安区闸北一中心的一名数学老师。当得知学校京剧社团需要班主任,她戏称自己“血脉觉醒”,自告奋勇地承接了这个任务,经常放弃周末宝贵的休息时间,来往于街道和学校,为孩子们做好京剧表演的各项后勤保障和准备工作,她愿意为少儿京剧的发展,不断地挥洒汗水、发光发热。
让于燕芳感到骄傲的,不是北站街道少儿京剧团“年年获奖”,不是“人人得奖”,而是京剧的种子早就在“娃娃”们心中生根发芽。通过走出来的一批批学员,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普及推广,实现了一个由街道牵头公益社团的办学初衷。
再累也要坚持下去
于燕芳清晰地记得两年前,为备战第九届“和平杯”中国京剧小票友邀请赛,她与主教老师严海鹰多次商议后,决定排演京剧《大唐贵妃·梨花颂》。于燕芳负责整个节目的编排,严海鹰负责唱腔和具体动作的编排。两位老师与家长进行多次沟通之后决定,每周排练临时增加一小时。家长们当时表示全力支持,然而,两次排练之后,有一部分家长便向老师反映:排练的强度有些大了,孩子们有些吃不消。同时,亦有个别的学员家长表示要退出。
于燕芳耐心地反复做家长们工作,诚恳地说:“这个节目,不单单是孩子和家长们在努力付出,老师也认真地陪你们排练。我已经七十多岁了,每次排练后感到很疲劳,但是为了节目排的精彩,我仍在坚持。所以,请家长多鼓励孩子们,大家能劲往一处,齐心协力把团体剧目排练好,争取以最好成绩来回报所有人的努力。”家长们觉得于老师说得在理,便不再抱怨而是支持孩子们认真排练。
为了能将最精彩节目呈现给观众,两位老师和学员们反复调整着每一个动作和表情,抓紧所有可能的时间进行最后的排练,经过不断打磨、苦练,最终迎来“大考”——录制节目并送审。去年4月底,在社区文化中心的小剧场,11位雍容华贵的“杨贵妃”在剧场亮相,大家都期待录播成功。然而,舞台毕竟不是排练场。有孩子原本排练中练得好好的走位,真正到了舞台上,会时不时地出现一些小差错。经过整整一下午的录制,小学员个个累瘫在舞台上,两位老师更是着急上火,话都说不出来。可事后观看录像才发现,排练的节目与预期相差很大,有些孩子的走位不对,必须重录。接下来,两位老师根据录像暴露出来的问题,根据每个学员不同情况,“一对一”进行加强辅导,对学员的每个动作不断地加工和细抠,力求第二次录像时能令人耳目一新。一个月的精心排练,老师更严厉了,但孩子们即使累到不想动,也没有一个人说要退出此次排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的付出终有回报。当两位老师和孩子们得知大唐贵妃·梨花颂》荣获“和平杯”集体金奖时,兴奋地蹦跳,相互拥抱,流下激动的泪水。孩子们决定:“今后要更加努力跟老师好好学习京剧,一定要把国粹传承下去。”
截至现在,已有4000多人次在北站接受了京剧培训,少儿京剧团更是培育出了无数的优秀“小票友”,不仅成为静安区社区文化中首屈一指的特色品牌项目,同时还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命名为“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基地戏曲培训点”,被上海市文广局命名为上海市群众文化活动特色项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0年又名列上海市文化旅游局16个“非遗进社区”示范点之一。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对北站少儿京剧作过专题报道。30多年来,少儿京剧已然成为北站街道公共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品牌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