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为网球明星定制西装的上海裁缝
第01版:头版 2024-12-25
董家渡有个中外“时髦精”爱去的“匠心工坊”——

为网球明星定制西装的上海裁缝

颜静燕

今年上海大师赛期间,陈琴夫妇受邀上门为费德勒(中)定制服装时的合影

陈琴今年和德国网坛名将兹维列夫的合影

陈琴和丈夫所开的铺子门面

费德勒、穆雷、德约科维奇、兹维列夫……在距离外滩不到3公里的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一家不起眼的店铺墙面上,挂着一长溜店主与众多ATP网球明星们的合影;铺子中间小桌子的玻璃台面下,密密麻麻地塞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名片——这里曾有一个老上海人熟知的名字:董家渡。来自江苏泰兴的“80后”店主陈琴和丈夫在此开店15年,每天接待着来自天南海北的顾客,甚至将生意做到了南半球。靠着用心经营,夫妇俩的小店已经从最初的几平方米扩大到了如今近20平方米,还在市场对面小区买了房子,真正在大上海扎下了根,分享着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红利。(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颜静燕

英语专业的她去学了缝纫

作为上海最早形成的城区之一,董家渡曾是一个码头,上海开埠之后,这里渐渐拥有了成片的商铺、戏院、市场。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董家渡已经成为有名的轻纺市场。服装行业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法国的设计,英国的面料,上海的做工。曾几何时,“上海裁缝”一直为服装界津津乐道——当年,来上海旅游的老外们,会慕名去做中装;精打细算的小白领,会手捧时装杂志去驳样;服装专业的学生,则会带着作业去那里淘面料。

“上海裁缝是出了名的呀!”陈琴回忆说,早年她从老家江苏泰兴到深圳,向在那里经营裁缝铺的姑母学手艺时,就总听店里的香港客人讲上海裁缝的手艺如何之精湛。或许从那时起,“到上海开一家裁缝店”的念头就已经在不知不觉间种在了陈琴的心底。

“我是中专毕业后去的深圳,我姑母一家在罗湖开了一间裁缝铺,我妈认为女孩子应该学门手艺,于是就让我去姑母那里学缝纫、制衣。”虽然没有机会读到大学,但陈琴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尤其是英语。“我从小就热爱学习语言,中专的专业是商务英语,”陈琴说,其实最初父母要她去深圳学缝纫,她心里是有点想法的,“毕竟自己学的是英语专业,就还是有点心高气傲的,觉得裁缝跟英语是完全不搭界的行当。”无法学以致用成了陈琴最为担忧的事。

那时,陈琴姑母在罗湖当地百货公司里租了铺面经营服装生意,便让初来乍到的陈琴去铺子里看店。没想到,上班第一天,她的英语就派上了用场。“那天,隔壁店铺来了一位外国客人,老板和对方比划来比划去毫无进展,我姑妈小声问我,‘老外讲的话,你听得懂吗?’我说没问题,姑妈说那要不你去帮忙翻译一下吧。”就这样,陈琴用自己所学帮助外国客人和店铺老板进行沟通。从这件事之后,陈琴渐渐发现英语和裁缝并不是两件十分割裂的事,相反,语言上的优势能让自己和更多客人交流,眼界也开阔了许多。

后来,陈琴又自学了服装设计的专业英语,还讲得一口流利的粤语。如今的她可以在英语、粤语、上海话和普通话之间切换自如。

将定制服装生意做到南半球

陈琴和丈夫所开的铺子位于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的一楼,在面朝南仓街的方向有一个小小的门面,玻璃移门上方有一行金灿灿的英文:TOM&JENNY。“很多客人会叫成Tom&Jerry,我们都习惯了。”陈琴笑着说,店名其实就是夫妻俩的英文名字加在一起。因为外国客人比较多,这里许多店铺名字都是冠以老板或老板娘的英文名。

陈琴回忆说,2009年她和丈夫决定从深圳搬到上海:“一方面是因为孩子要回来上学,另一方面也是觉得上海的机会更多。”而之所以选择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也因为这里是外国客人们来上海必打卡的“景点”之一,陈琴的英语可以成为她大展身手的一大助力。

“我们很幸运,来上海的第二年就遇上了世博会,大量的外国宾客来到上海,那时大概有80%以上的客人都是外国人。”在国际旅游资讯网站Trip Advisor的点评页面上,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的评分是惊人的满分——5分,并且名列该网站评出的“旅行者之选”上海地区榜单的第2名。

开店15年,陈琴接待过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陈琴说,就在前两天,店里还来了几位在上海某高校做交换生的阿根廷客人。“其中有位男士回阿根廷后就要举办婚礼,想订做一套婚礼西服,我给他推荐了棉麻材质的面料,他来试衣时特意与未婚妻视频,向她征求意见,准新娘在视频里一个劲儿地夸,说我们中国师傅的手艺Amazing。”有的客人因为行程关系来不及取衣服,陈琴还会帮他们把衣服寄过去。“哪里都寄过,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国家是欧洲的列支敦士登。”那如果出现衣服不合身要修改的情况怎么办呢?“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从来没有出现过要寄回来返工的情况。”陈琴的语气里充满自信。“很多客人回国后还介绍家人朋友来我店里做衣服。”陈琴透露,甚至有的客人近期没有来中国的行程,又想要找她做衣服,她就通过视频和以前客人制衣时留下的尺寸记录来为其定制。

喜欢与客人分享服装知识

做工专业、价格公道,为陈琴招徕了不少回头客,其中不乏知名人士,而一众ATP网球明星更是夫妇俩的老主顾。

“小德(中国球迷对德约科维奇的昵称)第一次来我们店里是2013年,他趁比赛间隙来我店里做衣服,第二天决赛,他拿了冠军,那也是小德第一次在大师赛拿冠军。”至于费德勒,则是每次来上海参加比赛都要找陈琴夫妇俩“报到”。“ATP球员们之间也会互相介绍,就像今年大师赛双打冠军麦克蒂奇,他就是向张之臻的教练打听,问上海哪里能买到好衣服,然后就被介绍到我这里来了。”

如今陈琴的外国客人主要来自于欧洲的航空公司职员、进博会期间来华洽谈业务的商贸客,以及一些留学生。“他们对衣服的要求很高,不仅关注款式,还非常注重面料和做工。”陈琴说,随着社交软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客人给她的感觉是“比以前更懂专业了”。“现在的客人对服装定制的了解程度相当深入。他们会询问西装内衬的材料,比如粘胶衬还是麻衬,甚至会细分为半麻和全麻。他们还会关注衣服的细节,比如手工和内里,而不仅仅是外观。他们对品质的要求通常比本地客户更高,更喜欢有特色和细节的手工制品。”

除了普通客人,陈琴还会接一些独立设计师的订单。有一次,一位设计师需要为一个广告的拍摄定制9件不同的中式小礼服,陈琴根据设计师提供的简单底稿,一遍又一遍地寻找合适的面料和纹样,并从专业绣娘那里定制所需的手工绣片,最终让设计师的理念得以顺利呈现。“这个过程让我觉得自己参与的是一次艺术创作,而非简单的制衣。”

陈琴喜欢与客人分享关于服装的知识。“我认为把客人当作朋友来交流很重要,而不是仅仅基于金钱交易。我经常向客人展示衣服的做工细节,这样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工艺。”这种基于信任和友谊的互动,让陈琴店里绝大部分的顾客都会成为回头客。有的顾客和她建立起了非常好的私交关系,也有一些顾客和她彼此已非常信任,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微信联系,一两句话就能越洋定下几套衣服。

董家渡这块出了名的“匠心工坊”曾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时髦精”来“轧闹猛”,如今,在这块承载着百年商业文明史的地块上,依然有诸多精通面料工艺和语言的“陈琴们”在延续和传承着“上海做工”的传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