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慧入户向老人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孙悦在街道银龄市集为居民答疑解惑
杨春花上门走访社区老人
费霞推着老人去卫生室配药
“养老顾问”在上海社区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居民了解各项为老服务政策的窗口,也是为老年人定制养老计划、提升养老质量的明灯,还是许多老人生活中暖心的依靠与得力的助手。他们凭借自身过硬的专业素养、热忱的服务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让社区老人享受到悉心的照料与关怀,帮助老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好评。
◆记者 傅佩文 郭爽 房澜 丁雨
浦东新区 南码头路街道
孙悦:给予老人量身定制的关怀
孙悦是南码头路街道南园养老院的养老顾问。2024年,她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市级“金牌养老顾问”称号。这一荣誉的背后,是她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在亲身经历过家中长辈的养老难题后,孙悦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坚定地选择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后,她便投身养老顾问工作,这一干就是9年。在孙悦看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居民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养老问题,而养老顾问不仅能为他们量身定制养老计划,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还能为家庭减轻养老负担。
在孙悦丰富的工作经历中,王爷爷的案例令她难忘。2024年年初,街道辖区内86岁的王爷爷突发重病,经历手术后身体极度虚弱,出院后只能卧床静养,这使得家属对专业护理照护服务需求极为迫切。偶然间,老人家属看到街道“享老行”颐养管家的宣传,就拨通了咨询电话。孙悦接到求助后,仔细询问王爷爷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凭借专业经验,为家属介绍各类养老服务方案。家属经过对比和讨论,选择了居家养老服务。孙悦向他们介绍了街道的居家养老资源和政策,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为确保服务质量,她精心筛选,对接专业上门服务机构,还协助老人家属申请相关政策,减轻负担。王爷爷出院回家当天,孙悦就上门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情况细化服务清单,涵盖生活照料、健康管理与心理疏导。尽管最终王爷爷还是因病离世,但在孙悦当顾问的这段时间里,她的专业与耐心,让老人和家属感受到了温暖与关怀,家属非常感谢她在艰难时刻给予的帮助。
这次经历让孙悦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养老顾问的责任与价值。她表示,未来将始终坚守初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用更专业的服务、更诚挚的爱心,为更多老人守护幸福晚年。
黄浦区 老西门街道
杨春花:做老人温暖的“守护者”
在老西门街道,杨春花如暖阳般温暖着众多老人的心。从家乡来到上海16年,37岁的她已在养老顾问的岗位默默耕耘近十年。
处于中心城区的老西门街道老龄化严重,60岁以上老人占户籍人口的45.59%,80岁以上超5300人,独居及纯老家庭达1041户。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作为养老顾问,杨春花深知责任重大。她每日穿梭于社区的街巷,走访一户又一户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与需求;在为老助餐点,她细心询问老人对饭菜口味的喜好;在老人家中,她仔细查看居住环境,为适老化改造收集信息。她就像一位贴心的养老管家,将老人的生活细节一一记在心上。
杨春花是护理学专业出身,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逐渐成长为主管护师和高级护理员。面对长期卧床且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人,她凭借丰富的护理知识,为老人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从日常的翻身、擦拭身体,到药物的正确使用和饮食的合理搭配,每一个环节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她还耐心地指导家属基本的护理技巧,让老人在家中也能得到专业的照料。
在工作中,杨春花遇到过许多令她动容的情景。辖区里有一位余奶奶,子女不在身边。杨春花定期上门为她量血压、测血糖,逐渐成了余奶奶生活中的“常客”。每一次上门,余奶奶都会拉着她的手,倾诉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杨春花总是微笑着倾听,给予积极的回应。有一次,余奶奶生病卧床,她第一时间送药照料,余奶奶满含热泪地说:“春花啊,你像我的亲人一样亲!”
老人的认可也成了杨春花坚守为老服务工作的强大动力。辖区还有一位刘奶奶,她是家庭照护床位的服务对象,子女常年在国外。一次刘奶奶突发心肌梗死,街道24小时应急服务中心迅速响应,杨春花也全程参与协调。此后,根据刘奶奶身体状况的变化,杨春花不断为其调整服务方案。刘奶奶对她十分信任,有什么想法都会找她商量,杨春花也因此成为刘奶奶与家属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
普陀区 宜川路街道
林文慧:用“共情”暖心以“专业”取信
28岁的林文慧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是一名研究生。“跨界”从事养老服务近3年来,她从一名行业“小白”成长为“金牌养老顾问”,林文慧认为:“金牌顾问,‘金’在要与老人共情,更‘金’在所提供服务的专业性。”
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养老政策解读、养老服务选择,还是老年人心理健康关怀,林文慧都能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她还会为老人提前考虑一些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努力为老年人及其家属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养老建议。
辖区里有一对年迈的夫妻,妻子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丈夫年事已高,儿女们不能时刻陪伴,因此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所既能照顾妻子健康、又能满足丈夫独立生活需求的机构。林文慧深入分析这对老人的生活习惯、心理需求和未来的健康风险,推荐了一家设施齐全且能同时提供专业护理和自主生活空间的养老机构。最终,这对老人住进了他们心仪的养老院。
还有一位年过七旬的独居老人李阿姨,由于行动逐渐不便,她特别担忧自己“突发意外伤害怎么办”。林文慧经过综合考虑,向她提及了“银发无忧”这款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保障产品,详细解释了该保险的保障范围,包括意外伤害的赔付、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以及住院后康复护理的服务等。李阿姨感觉这款保险非常贴合自己的需求,便在林文慧的帮助下顺利投保。后来的某一天,李阿姨在家中不小心摔倒,导致右腿骨折,需要进行手术,且术后康复过程较为漫长,李阿姨表示此前投保的“银发无忧”像一场“及时雨”,大大缓解了自己的经济压力。
独居老人一直是为老服务中的重点,林文慧在与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走访中发现,除了健康需求,老人普遍渴望精神交流与心理抚慰。但由于家庭环境、自身性格等种种原因,部分老人却表现出矛盾的心态:内心既希望被关怀,却又对大家的关心表现出一定的抗拒。
辖区内有一位75岁的独居阿婆,平日深居简出,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邀请她参与集体活动,老人却显得有些“不领情”:“不用你们管!我也不需要服务。”有一次,林文慧无意中瞥见老人家中有一幅绣到一半的十字绣,这成为一个突破口,她告知老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当天下午就有一个类似的社区活动。“好几个阿姨与您同龄,会绣的花样可多了,我陪您过去看看吧!”就这样,林文慧连“哄”带“陪”,鼓励着老人出门。如今这位阿婆不仅找到了同好,平日里也愿意出来转转了,人也开朗了许多。
只要有空,林文慧都会在居民区里转一转,老人们看到她,会主动上前来打招呼:“今天你又来啦,小姑娘!”一声“小姑娘”,总会触动林文慧心中那块柔软的地方:“他们就像我自己的爷爷奶奶呀!”
青浦区 金泽镇
费霞:农村养老质量在不断提升
“80后”费霞是土生土长的青浦人。大学毕业后在外企工作多年,2017年,她回到家乡,来到新港村村委会工作。
随着时代发展,位于沪郊的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去城区居住、工作了,村里老年人比例特别高。”费霞所在的新港村,60岁以上的村民占比超过一半,有不少高龄、独居老人。“对于我们养老顾问来说,独居的高龄老人是日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他们的子女平时不在身边,住得远、工作又忙,只能偶尔回来看一下。这些老人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困难和麻烦,都无法求助子女得到及时解决,他们自然就成了我们农村养老顾问最需要关注的群体。”有一次,费霞在村里遇到一位老婆婆正拄着一根木棍遛弯,一问才知道,婆婆已经82岁高龄,独生的孩子已经去世,近年来年纪大了,腿脚变得不太利索。之前村里送给她的助行拐杖用坏了,她又舍不得买新的,于是用木棍代替。
费霞看在眼里颇为感慨,她太了解这样的老人的生活习惯了:“村里有不少老人是看着我长大的。他们年轻时日子过得苦,一辈子省吃俭用惯了。现在年纪大了,孩子不在了,自己就更不在意养老质量,舍不得给自己花钱。”费霞第一时间通过相关渠道,为老人申请了一根崭新且坚固的拐杖。
这些年,村里建了漂亮的、设施完备的养护院,有了崭新的老人日托所、活动室和“邻里客堂间”……“硬件”齐备了,但一开始除了棋牌室,其他场所的人气并不高。费霞意识到,想要提高农村老人的养老质量,还是要让老人们从思想上有所转变。
与市区不同,农村的留守老人往往一个人或老两口住在很大的旧房子里,房子又相对分散,不仅平日里的烧饭、家务、卫生需要老人自理,农村自建房往往还面临着不小的水电煤以及土灶等安全隐患。
费霞就定期一遍遍上门走访、宣传安全事项,她在本地长大,有“脸熟”的优势,加上笑容灿烂、嘴巴又“甜”,深得老人们的信任。走访过程中,老人们大事小情都喜欢和她讲讲,费霞倾听他们的话语,细心梳理他们的养老需求和困难,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养老建议、普及养老知识和相关养老政策。“不少老人看不清字或不认字,听力也下降了,我就先把政策弄懂背熟,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一遍遍用本地话向老人‘翻译’。”她说,如今村里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养老质量,主动找她了解各种养老服务,为自己的晚年生活作好规划。
同时,为了丰富村里老人的娱乐休闲生活,费霞主动联系相关单位、部门,在村里举办各类老人喜闻乐见的活动——旧物修补、家电维修、健康讲座、防诈宣传……还有老人最喜欢的送戏下乡、社区舞台,连手工艺品制作、插花艺术等时尚活动也来到了村里。“这些活动都是老年人感兴趣的,希望他们多走出家门,更多地收获成就感、提升生活质量。”费霞说,老人们如今找她,鲜少有生老病死的人生大事,更多的是“小费帮我数数这个看病发票对不对,我算不明白”这种细小的平常事,但也正是这些日常琐事,编织成了养老顾问和村里老人之间坚韧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