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在蒙古国的草原居民点考察
李昊坐在柏林艺术家聚集区的沙发上
《小地方》封面(陕西人民出版社)
春节假期刚过,不少回老家过年的年轻人惊讶地发现,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故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越来越“现代”。欣喜之余,人们又不得不承认,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以“复制粘贴”的方式批量生产,标准化的商品房高楼、规模化的社区、千篇一律的街道……城市里的烟火气被同质化严重的现代性进程所吞噬,“回不去的故乡”似乎成为了现实。《小地方》的写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试图让人们重新聚焦于那些被忽略的“边缘地带”。本书作者是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专栏作家李昊,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忽略的“小地方”,用文字记录下城市的角落,为人们呈现一个与众不同的城市世界——离开“成功学”定义的道路,去寻找一种别样的浪漫与宁静。(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曹儒屹
于无人问津处 发现“小地方”的价值
“小地方”在李昊看来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直观意义上的小地方,如十八线小城,偏远的城市城镇、乡村甚至荒野等这些不为人知的地方;另一方面是大城市中的“小地方”,包括都市的边缘地带和城市生活细微、琐碎的细节等。
“我小时候就喜欢在城市的院落和街巷里摸索,寻找一些‘不安分’的东西。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我的写作中,”李昊回忆道,“在成长过程中,我对单向度的宏大叙事有一种本能的怀疑,这种怀疑让我更加关注那些边缘地带、那些被忽略的小地方。”随着阅历的丰富,他发现这些地方虽然在主流视野中被忽视,但却是能真正触摸到城市的温度和本质的地方。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李昊在多年的工作中意识到,城市发展并非只有扩张一种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减缓,城市更新和存量空间的利用成为新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小地方’的价值逐渐凸显。它们不仅是城市历史的沉淀,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李昊说道。
“小地方”往往保持着一种不被代表与概括的真实。李昊认为,主流视野对城市的聚焦往往集中在繁华的商务区和网红景点,而那些沉默的大多数——那些生活在边缘地带的人和事,往往作为时代的背景被笼统地概括,丧失了更多的自我主体性。李昊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为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发声,让人们听到他们的声音。
李昊认为,通过关注这些“小地方”,可以让人们重新审视人与城市的关系,发现城市的另一种魅力。在他的书中,可以看到北漂青年、鹤岗的买房者、边境小城居民等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平凡,却代表了更多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状态。正如李昊所说:“‘小地方’往往是没有被书写、但仍然是充满生命力的。恰恰是这种人、这样的生活代表着更多人的一种生活模式。”
退出“成功学”竞争 “小地方”的生活选择
近年来,网上时常会出现为了治疗焦虑而“逃离北上广”的报道,网上有些人在评论的时候,感慨人怎么活得越来越不幸福了,觉得这些“出逃”的人都是逃避大城市压力,李昊并不认可这种观点。他认为,“小地方”为那些选择退出竞争的人提供了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这些“收缩”的城市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繁华都市,却接纳了一些想在大都市之外探寻新生活的人。他们在这些“小地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选择,也体现了小地方的独特价值。
在李昊旅游考察过的众多“小地方”中,杭州天都城和黑龙江鹤岗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他书中“小地方”的典型代表。
杭州天都城是一个模仿巴黎风格建造的大型社区,社区中心建有1:3比例大小的“埃菲尔铁塔”,有“小巴黎”之称。与杭州的江南水乡,或是科技之都的主流形象截然不同,这里生活传统,居民楼没有电梯,甚至不通燃气,大部分人过着城中村的生活。尽管如此,天都城里的建筑却富丽堂皇,街道上伫立着华丽的欧式雕塑,处处可见大理石石柱,社区的公园也是仿造的法式庭院,时不时有网红跑来拍外景。
这里既非文旅小镇,也非破落的城中村,而是被人遗忘的“小地方”。这种矛盾混搭的冲突给李昊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天都城是一个非常魔幻的地方,”李昊说,“它完全是仿照巴黎的风格建造的,但这里的居民过着抱煤气罐上下楼的生活,甚至很多杭州本地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
李昊也分享了他在鹤岗的经历。鹤岗在网络上以低房价闻名,曾吸引不少年轻人去买房“躺平”。虽然鹤岗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经济落后、资源凋敝的“收缩城市”,但他却看到了它的另一种可能性。李昊发现,鹤岗吸引了许多数字游民和艺术家。“鹤岗并不是一个失落的城市,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城市,”李昊说,“这里没有成功学信徒,却聚集着重构生活形态的实验者。它吸引了许多有个性的人,他们在这里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从做田野调查的学院派人类学家,到慕名而来的世界知名学府的学生,都以各种形式常驻鹤岗,并形成了互动频繁的青年社群。“现在咖啡馆、读书会或者一些青年活动空间,线上线下的联动非常多,甚至比我所知道的一些大城市更有年轻人和文艺生活的活力。”李昊补充道。
李昊认为,人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只要是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他的“躺平”或许可以创造另一种“新生”。就像他在书中鹤岗篇里写的:“这个人的理想,既不伟大也不崇高,但他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存在,对我有着非常大的触动。”
在旅行的陌生中发现自我 居民区是最真实的“小地方”
作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作家,李昊对上海的“小地方”也有着深刻的印象。他提到了交大闵行校区,在他上大学时,闵行校区还是一片“孤岛”。“地铁一号线坐到底,还要再换一辆车才能到,周围都是农田、工厂和自建房。”李昊回忆道。当时的闵行还带着很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影子,在海派大都市的背景下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迟缓和滞后的错位感。“闵行校区离黄浦江不是很远,我们去黄浦江上坐渡船到江对岸去看,江的两岸完全不是外滩繁华的景象,景物变得很缓慢,很浑浊。有点像工业和城市的沉淀物,被旧时光裹挟。”这种边缘地带的多元和杂糅状态,让李昊感受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上海。“闵行那时是一个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地方,”李昊坦言,“但它恰恰也是一个真实的上海。”
谈及近年来兴起的City walk潮流。李昊认为,很多City walk已经变成了网红景点的打卡式游览。“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我都喜欢成为一个小人物,沉浸在那个城市的人海中,漫无边际地漂流。”比起网上详尽的各类旅游打卡攻略,他更喜欢去那些不知名或偏远的地方,这些地方虽然交通不便,但却能让他看到更加真实、更加丰富的世界。
要详细了解一个城市,去居民区走走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李昊认为,居民区是城市最真实的“小地方”,尤其是老城区的居民区。这些地方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形成了独特的烟火气。他相信真正的旅行,应该是让自己被动地卷入到陌生的环境中,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和互动,把自己放进某个日常的情境里去触碰城市的本质。“比如去当地的菜市场买菜,去居民区的小饭馆吃饭,去小巷里的裁缝店修补拉链,甚至参加一些当地的社群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可能没有网红打卡处那么光鲜亮丽,却能让人真正触达一个城市的脉搏。”
从城市规划师的角度来看,李昊认为城市的真正魅力在于这些日常生活的片段,而不是那些被设计出来的地标建筑。“避开网红点,去探索一些日常的、模糊的和边缘的空间,这些地方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气质。”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放慢脚步,去探索“小地方”,感受城市的温度,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李昊希望他的写作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城市的“小地方”。发现城市的另一种魅力,也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我,“让自己的心灵从机械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