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口述历史,为老建筑守住温暖的“根”
第01版:头版 2025-07-16
从香港美荷楼到上海枕流公寓——

口述历史,为老建筑守住温暖的“根”

陈玥/丘嘉明

赵令宾(中)、王南游(左一)与摄影师王柱(右一)在《枕流之声》首发式上

赵令宾、王南游在“美好的书”共创展上开展口述历史工作坊

赵令宾(左一)采访浦东坦东村南翁家宅原住民翁立清

“百年中国看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上海坐拥无数具有历史风貌的建筑与街区。每一栋老房子背后,都藏着数不清的时光记忆,它们同样是城市历史的重要拼图。如今,城市更新浪潮奔涌,如何在守护历史建筑的同时留住文化根脉?“80后”口述历史工作者赵令宾与同伴王南游创立“候车式文化工作室”,以建筑为纽带,用记录口述历史的方式采集普通居民的生活碎片,让具烟火气的故事凝聚成城市共同的精神记忆,也助力老建筑以更生动、更有温度的姿态实现活化利用。(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陈玥 实习生 丘嘉明

每个人都是历史亲历者

谈起与口述历史的结缘,赵令宾告诉记者:“小时候总觉得历史很枯燥,课本里的年代和事件都离生活很远。直到十几年前在香港求学、工作时,一场与老房子的‘不期而遇’,才彻底重塑了我对历史的刻板印象。”

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专业毕业后,赵令宾加入香港青年旅舍协会,深度参与香港二级历史建筑美荷楼的保育与活化项目。美荷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香港公共房屋的典型代表:1953年九龙深水埗石硖尾大火后,超5万名受灾居民搬迁至此。2005年,完成居住使命的美荷楼短暂关闭。之后,它入选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首批名单,赵令宾所任职的香港青年旅舍协会为其赋予“新生”——将之改造为旅舍。

“活化历史建筑,离不开对文化业态的策划,而口述历史在这里扮演了关键角色。”赵令宾说。为完整记录美荷楼的历史,她和同事先后采访数百位曾在此居住的居民,通过他们的回忆,一点点拼凑出大楼半个多世纪的变迁过程:早期的美荷楼极为简陋,10平方米空间里要挤下至少5位成年人;20世纪70年代大楼经过改建,将两户合并为一户,新增独立卫生间,居住条件才略有改善。

最令赵令宾意外的是,在这栋外观不起眼的建筑里,竟走出了不少知名人物:导演吴宇森在公用走廊度过童年,导演罗启锐以美荷楼生活为灵感拍摄出影片《岁月神偷》,上世纪80年代香港拳手陈文义也曾在此居住……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住户,都在这里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家庭记忆。

赵令宾回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口述历史,发现那些被官方档案过滤的生活细节、藏在老住户记忆里的故事,才是让老建筑真正‘活’起来的灵魂。”后来,她和同事们将采访过程中收集到的素材打造为社区博物馆,步入其中,老家具、旧照片、生活用品静静陈列,香港早期公屋居民的生活百态扑面而来。此外,依托口述历史的基础,美荷楼还开设了多国语言导览团、为香港学校推出相应的教材和讲座、定期举办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有温度的活化过程,让美荷楼不仅吸引了众多背包客,更斩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荣誉奖”。

赵令宾感叹:“美荷楼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亲历者。用口述历史留住这些故事,太有意义了。”

打捞百年公寓生活印记

美荷楼的成功,让在上海长大的赵令宾萌生了新想法:“香港有50年历史的建筑能藏这么多故事,上海的百年石库门、老洋房里,又有多少等待挖掘的过往?”带着这份期待,旅港十余年的她与同学王南游踏上了探寻上海历史建筑文化内核的旅程。

2019年,“候车式文化工作室”在沪诞生。“‘候车式’谐音‘候车室’,”赵令宾解释,“人生如列车,各有轨迹,却会在‘候车室’相遇。我们想以建筑为载体,建一处‘精神候车室’,收集平凡人的记忆,让散落的情感在此共振。”

工作室成立次年,静安寺街道委托的“枕流之声”项目,让她们与“海上名楼”枕流公寓相遇。“第一次寻访时,它太不起眼了,稍稍快走几步就会错过,”赵令宾笑说,“直到走进门廊,听居民讲起往事,才懂这栋大楼就是历史的见证者。”

为还原枕流公寓的建筑特色与人文故事,赵令宾带领团队走访20余户家庭,受访者年龄跨度达到66岁,团队收集了1200分钟视频、千余张照片,整理出46万字逐字稿。回想这段经历,她感慨道:“每户的故事都很精彩,大家无私拿出老照片、老信件,细细讲述生活点滴。”

翻开当年的采访资料,赵令宾娓娓讲述起一个个发生在枕流公寓里的故事。现住户刘丹是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之女,她生于斯长于斯,即便曾多次萌生搬家的念头,却始终被记忆深处的情感羁绊,最终选择与老建筑相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王群回忆,他从20多岁初来乍到,到年过半百惜别搬迁,人生最珍贵的成家立业时光,都深深烙刻在枕流公寓的砖瓦之间……

“不过最让我难忘的,是吴肇光教授。”赵令宾说,“当时采访,邻居们都再三叮嘱,一定要去拜访这位外科界泰斗。”1957年,吴肇光教授放弃在美国的优渥生活,携一家7口回国定居于此,在有限空间里兼顾家庭与祖国外科事业初创。采访时,年近百岁的吴老回忆起那段岁月,眼中依旧流露出对这栋老房子深深的眷恋,这让赵令宾为之动容。

经过近4年的梳理,去年,赵令宾编著的《枕流之声:百年枕流公寓的口述史》出版。书中涵盖三代居住者的记忆与集体叙事,通过口述史料与建筑档案、历史影像互证,多维度展现了不同时期居民的生活印记与社会贡献,成为枕流公寓历史文献的重要补充。

沪上知名主持人曹可凡为该书作序,在序言中写道:“每一户家庭的历史演变都与大时代如影相随,密不可分。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成长经纬度为历史注解,从而也成为历史洪流的一部分,并且用自己的故事,让一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建筑,满血复活。”这恰是赵令宾的初心——历史建筑不是冰冷的容器,而是生活的场域。口述历史唤醒的记忆,正为它们注入温度与生命力。

让老房子与记忆共存

投身口述历史收集多年,赵令宾坦言,坚持不易,挑战如影随形。首要难题,便是不少居民低调内敛,不愿过多谈及自身经历。“可再平凡的人,都藏着独特的生命经历。”她常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博物馆,记忆会转瞬即逝,必须抓紧打捞。”

有一次,赵令宾在访谈中遇到一位老先生。本不爱拍照的老人在几番沟通后终于卸下拘谨,敞开心扉讲述了许多生活往事。谁料访谈次年,老先生突然过世,他的儿子远在国外,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成了心中难以弥补的遗憾。后来当老人的家人看到赵令宾团队整理出的访谈文稿、录制的影像资料时,向她连声道谢。那些文字里流淌的温度、视频里老人鲜活的音容,让老先生的家人在突如其来的悲痛中有了一丝慰藉。

“工作就像在抢救,生怕历史随着亲历者离去而成片消逝。明知留不住全部,却总想多抓一些。”这份执念,推着赵令宾在口述历史采集的道路上愈发坚定。遇到合适的访谈对象,她总会耐心劝说:“您心里的事,看似个人过往,其实都是时代的印记。”

然而,人的记忆难免模糊,不同受访者对同一件事的叙述可能有出入,甚至截然不同,这让史料考证成了棘手难题。赵令宾带领团队为此下足苦功,先翻找同期史料对照,再根据受访者的描述实地踏勘,为核实一句话,他们时常在周边社区来回打听,甚至翻出几十年前的规划图、导航航拍图细细辨认。

最近,她正带领“候车式”团队推进上海“绞圈房”的口述历史工作,更深刻地体会到史料考证的重要性。这种有三百年历史的上海农村老房子,以围圈之势筑院,承载家族世代温情,如今已濒临消逝。为助力对其的保护与活化,她一次次叩开曾在此居住的村民的家门。有人说“东厢房曾是家族祠堂”,有人却记得“那里一直用作粮仓”;有时按图索骥到现场,只见断壁残垣隐在荒草中,当地老人指着半截土墙确认“这就是当年的绞圈房”。团队带着这些斑驳叙述,在史料与实地考察的反复印证中,一点点还原出绞圈房的真实生活图景。

“难是真的难,但值得也是真的值得。”赵令宾的坚守,让老建筑不再只是冰冷的砖瓦。那些经口述历史打捞的记忆,既是时光镌刻的注脚,更是城市流淌的文脉,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为建筑守住了最温暖的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