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上海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与创新,提升公众对“沪派江南”的认知,《日出江花 春来江水——沪派江南特色村落营造试点设计主题展》及其主题周活动自今年5月起持续开展。
“沪派江南”,代表了上海源远流长的文脉,其内涵包括自然水田格局、民居建筑、村域聚落形态及非物质文化,系上海千年来文明形成、变化和演进的轨迹与印痕。
2024年,一项关于全市特色民居和村落风貌的调研普查项目汇集了规划师、建筑师、高校学生等约300人,深入上海郊野乡村、田间地头,历时2个月,组织了1600多场座谈会,访谈了4000多位村民,拍摄了5万余张图片资料,用一篇篇调查笔记、手记,记录了一处处特色风貌,捕捉到一个个生动画面,形成了以古村、古建筑、古树、古河道、古街、古井、古庙、古风等“八古”为特点的风物传奇系列成果,并结集出版(“沪派江南营造系列丛书”),为每个特色乡村聚落及要素留下一张“写真画像”。通过走进上海乡村的深处、触摸到原住民的生活和文化,调研者们深刻感受到,在现代化进程中,上海乡村依旧保留着特色肌理地脉和鲜活历史文脉——“这是一个你从未见过的上海,一个碧水青田的上海,一个色香味俱全的上海!”
以下来自部分调研者所撰写的体会和感悟。
孕育希望的上海乡村
进入乡村之前,我和大多数人想法类似,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乡村怎能建设得不好?进入之后,我却被乡村面临的诸多无可奈何震惊了。当和许多村干部、乡贤、村民深入交流之后,我意识到,上海的乡村就像一片铺满落叶的森林,看似凋敝,实则孕育着新的希望。
上海乡村的希望在于“天然”的风景。记得在青浦区金泽镇岑卜村调研时,一家民宿老板告诉我,他曾参加村庄改造设计,后来慢慢喜欢上这座村子。我问他,现在开民宿很难挣钱,为什么还要来这里?他说,记得有天傍晚,一个人划着桨,穿梭在村子旁边的湖荡中,天蒙蒙亮,四周水草很高,看不到远处的城市,仿佛天地间只有他一人。仰面躺在桨板上,任由小舟在湖中漂浮,不会到哪里,也不会迷路,此时他觉得:“这或许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吧?”我们一行人都听得入迷了。在我们眼中看似平平无奇的乡村风物,当你真正沉浸其中,竟成了最真、最美、最无可替代的风景。上海很多乡村都保留着这样“天然去雕饰”的风景,无需过多的雕琢,或许本来的样子就很好。
上海乡村的希望在于“质朴”的文化。上海的乡村在文化、语言、民间信仰等很多层面都保存着质朴的传统,甚至因其流动性较弱,比邻近的江苏、浙江乡村更为淳朴。记得在青浦金泽商榻地区调研时,当地热心的乡贤叶老师带着我们进入本地社区,探访各种非遗文化。印象最深的是赶上农历七月半的“青苗会”。尽管那天阴雨连绵,但在村里一座平平无奇的现代庙宇建筑中,人们支起临时的“勃倒厅”,全村和邻近乡村的老人和妇女纷纷赶来,通过祭神、拜神、宴神、娱神等各种习俗,为逝去的亲人祈福,也为即将到来的粮食收获季节祈福。我们甚至在这里看到罕见的“绕境”仪式,虽然道具、服装都是日常的质朴打扮,但这些民俗行为无疑在反复强化着当地人与土地、与聚落空间、与社会网络的依恋关系。这些非遗文化,是乡村生活焕发生机的希望所在。
上海乡村的希望还在于“纯真”的人们。在青浦金泽调研时,遇到一位坐在河浜边的阿婆,她热情地跟我们说:“我在金泽长大,小时候这里很繁华,现在老了,虽然这里居民越来越少,但我依然喜欢住在这里。”除了当地人,我们还看到了很多“新村民”,如来自湖南、在金泽生活了七年的咖啡店主,以及由艺术家、设计师、数字游民等年轻人构成的“新村民社群”,社群之间密切的交流和丰富的活动让生活丰富多彩。
无论乡贤返乡,还是艺术青年下乡,挣钱大多不是目的,他们向往返璞归真的生活。这些纯真的人,让上海的乡村充满了希望。
今天的都市人,大多厌倦了刻意营造出来的、不见一丝现代痕迹的古村落,也厌倦了每年能吸引几十万人打卡拍照的网红景点;未来的乡村,或许重在为本地人、为都市人提供“精神价值”,用其“天然去雕饰”的生活,“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意蕴,让那些被现代生活压得透不过气的人放慢脚步,松口气。“去伪存真”,或许已足够好了。
黄华青(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去崇明乡间枕月眠风、去闵行村野拥抱自然
八月酷暑,夏日的热风催促我们赶紧前行。可真到了崇明乡间、闵行村里,随之而来的清风,让人如同压紧的弹簧骤然放松了。
从汽车驶出江底隧道的一刹那,城市的边界消失在崇明无边的田野里。海风伴着淤积漫滩边的茫茫芦苇,散布的村庄与辽阔的田野交织呼应,还原出沙岛上最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和原乡土的特色景观。在水塘里劳作的伯伯招呼我们,果树上未成熟的翠冠梨惹人垂涎欲滴;村内老人编织着一匹匹花纹独特的土布,梭子来回穿梭间,土布的纹理在光影下展现出无穷的张力,唤醒着农耕时代的时光印记。
闵行则是另一幅图景。从城市到乡村,是渐进的转变。进入浦江郊野公园,便有进入“桃花源”的错觉:林田交融,村落掩映,塘前屋后,偶有犬吠。高度城市化、追求速度的闵行,也有如此安静的一面。
一个会讲上海话的村支书或者村长,是我们调研的“标配”,降低了村民的陌生感;同时,我们会真诚地阐明意图,与村民做朋友,让村民愿意聊天。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了三类群体:一类是村里的老人,他们更愿意跟我们娓娓道来村庄的历史和一草一木一街一物;一类是年轻人,包容性强,也代表村庄的未来;一类是老旧建筑中的居民,他们的诉求是当前村庄工作的重点。令我们深受感动的是,在崇明浜镇,村里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凭借记忆,在草图上标注了一幅“历史要素地图”,他担心,自己若离世,也就没人知道了。
乡村风貌“好”与“不好”的标准,到底是谁说了算?现代乡村整齐、适应机动化交通方式和当代生活方式,但似乎有些过于“整齐”,尽管灰瓦、白墙、马头墙等要素都有,但缺少差异性;传统的老街,建筑各异,但村民抱怨停不了车、装不了抽水马桶……生活水平上不去。几轮村庄改造,已经解决了村庄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等问题,但建筑风貌问题不是“统一”标准可以解决的。
在“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古村中漫步,在浜镇、排衙、新安老街的青瓦建筑面前停驻,遥想几百年前曾紧靠海岸线的繁华港口,镇上坊肆栉比,商贾云集,庄、楼、馆、园、坊、当、铺琳琅满目……彼时开放的航运商贸带来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与沙岛本地文化融合,如今仍可在遗存建筑中窥见一二。“观音兜、五峰山墙”代表着徽派元素;“圆山花、宝瓶状栏杆、三角窗花”展现出西洋风格;“一窗一闼、鱼鳞门”更是彰显着崇明人民对于建筑创新的智慧。
对于上海的郊区乡村而言,崇明区的乡村变化相对缓慢些,闵行区的乡村可以用巨变来形容,但稍许“不留神”,村庄就“留下遗憾”,因此持续跟踪调研非常有必要,如此才能更清晰地理解乡村的“生命力”。
郑铄 吴春飞(中规院上海分院规划师)
值得年轻人奋斗和生活的城市
提起上海,人们想到的是陆家嘴直抵云端的高楼大厦,是外滩万国风情的历史建筑,是淮海路、南京路繁花依旧的弄堂小院。无论是千年古镇,还是百年老街,上海的乡村却似乎没有太大的存在感。通过本次宝山区乡村调研,我才有机会深入了解上海的乡村,窥一斑而知全豹,认识到上海的另一面。
上海的村子真是干净整洁、交通方便、生活便利。比如宝山区顾村、罗店、罗泾、月浦、杨行等镇的大多数村子(以本地村民为主),村中有水、有绿、有游园,房屋整洁、道路宽敞,独门独户还有小院。这些村子离市区也就三四十分钟车程,村子周边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医院、学校、商场。我不禁感叹:如果能住在这里,岂不美哉!
上海的村子里生活氛围很好,保持了自己的生活节奏。比如顾村镇的白杨村,罗店镇的毛家弄村、张士村,罗泾镇的肖泾村、新陆村等,不管是带我们调研的村干部,还是参与访谈的群众都非常热情,村民之间也都是有说有笑。我们参观了白杨村的文化活动中心,非常羡慕村民有能举办50桌婚宴的大礼堂,有可提供文化娱乐活动的会议室、自习室、书屋、棋牌室、休息室,还有专门为独居老人准备的爱心食堂。在毛家弄村调研时,我们遇见一位大姐正在自家菜园里浇水,她热情地朝我们打招呼,并从地里摘了两捆绿油油的空心菜,塞到我和同事手里,淳朴地笑着说道:“你们搞调查辛苦了,自家种的很新鲜,拿回去尝尝!”肖泾村萧泾古寺住持热情洋溢地介绍寺庙历史,张士村老奶奶声情并茂地回忆纺织厂往事,还有新陆村种植园老板温文尔雅地带领我们观园品茗。
都说上海的节奏很快,很多人都是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奔跑,忘却了生活,可能在公寓里住几年都不认识楼上楼下的邻居。但上海的乡村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保留着传统的习俗习惯,维持着良好的生活氛围。
上海,她包容、开放,有繁华的灯红酒绿,也有静谧的田园牧歌;有海阔凭鱼跃的空间,也有享受慢生活的田园;有规则之下的严格执行,也有人情之中的善良温暖。上海,是一个值得年轻人奋斗和生活的城市!
邱高根深(同济规划院 规划师)
沪派民居——细节中的上海腔调
作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风格,沪派民居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多元风格共融使得人们难以在风格上定义沪派民居。如山墙上常见徽派建筑特有的观音兜装饰,与此同时,西式风格也渗透到乡村建筑中,真实展现了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
沪派民居兼顾实用与装饰,其整体风格保持朴素,在门窗、挂落、梁枋、云板等构件的细节处理上,不乏精美雕饰。或许这就是上海人寻求理性与感性平衡的精神内核表达。
沪派民居中采用可获取的自然材料,展示出上海人的聪明才智,以及融入自然的随和性格。同时乡村居民也会自主地还原历史,有保护历史和见证发展的意识。
在调研中我们惊喜地发现,由于建筑更替速度不同,河畔的一些民居自然形成多个时期建筑的组合。不同时代的建筑形态巧妙连接,呈现出独特而和谐的景象。这种自发的保护和有机的更新,是沪派民居对文化的见证和独特贡献。带有历史感的延展立面,犹如一幅画卷,生动展现沪派民居各个时代的特色。
我们试图用“上海腔调”总结沪派民居的三大特点:多元风格共融、实用美观兼备、自然随性共生。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也展现了上海人的性格和审美,使得沪派民居成为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我们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沪派民居的文化遗产,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与生活的需求和变化,让沪派民居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其独特魅力,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灵感。钟晟(华建集团上海院新城分院总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