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山区罗店镇,一个曾经以传统工业为主的村庄——四方村,如今正蜕变成为集文旅、农业、商业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样板。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引入新兴业态、优化基础设施,四方村不仅实现了集体经济转型,更以跨村协同机制推动区域共同发展。这一蝶变背后,是基层治理创新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双向赋能”,也为上海“北转型”战略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鲜活注脚。
民意直通车: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
四方村“凉亭议事会”已成为村民表达诉求的固定场景。每月15日,村民围坐石桌,从电动车充电桩数量不足到道路积水,各类“小事”在茶香中汇总至村委。四方村党支部通过建立“村民拉家常”乡村治理机制,让村民在话家常间,共商议、想点子、提意见,为乡村建设提供自治力量。此外,四方村党支部还联合月浦法庭、罗店司法所、罗店派出所、律所四个部门党组织构建起“一庭三所”的法治化服务体系。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四方村枫桥e站”,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便利法律服务,以自治、法治、德治的三者融合提升基层乡村治理效能。
产业破局:土地“腾笼换鸟”催生新业态
面对土地资源紧张、产业低效的困境,四方村以62亩闲置工业用地为突破口,打造“乐源慢生活文化村”。通过“三驾马车”战略——盘活存量土地、引入文旅项目、购置优质资产,闲置厂房变身为宠物咖啡馆、直播基地等网红打卡点。当然,转型并非一帆风顺。腾退企业时,村委联合“一庭三所”调解矛盾,区人大代表陶剑力则对接规资、消防等部门开辟审批绿色通道。“政策讲透,补偿谈妥,再难的事也能破冰。”项目最终实现“零上访”,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示范案例。
协同破壁:跨村联动激活区域振兴新动能
“乡村振兴不能单打独斗。”四方村深谙此理,积极打破传统村域界限,与周边的金星村、义品村携手,构建起党建引领下的跨村协同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三村联合购置商务楼资产,创新性地打造了“租金+分红”的多元收益模式,不仅壮大了各自的集体经济,更实现了区域资产的保值增值。
协同机制的力量更体现在解决区域性公共难题上。面对村民普遍反映的公交线路覆盖不足、跨村河道治理责任不清等问题,四方村依托联席会等常态化议事平台,汇集民意、凝聚共识,形成区域协同解决方案。在推动方案落地过程中,村“两委”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向上级部门反映诉求、争取支持。河道治理等区域性事务也在协同框架下得到更高效的推进。这种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以区域共同体理念推动共建共享的实践,为宝山“北转型”战略下的乡村连片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未来展望:小齿轮挂上“北转型”大战略
随着宝山“北转型”战略推进,四方村正谋划更深层次融入区域发展:依托美兰湖生态资源打造农旅融合项目,对接区级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路。四方村的实践表明,通过党建引领、民意驱动、产业创新和区域联动,传统乡村完全能焕发新生机。这一经验已纳入宝山区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库,为同类地区提供参考。
从工业旧地到网红村落,四方村的蝶变是上海乡村振兴的微观缩影。在这里,土地的价值被重新定义,村民的角色从旁观者转为参与者,区域发展从“各自为政”走向“共建共享”。随着“北转型”战略的深入,更多“四方村故事”或将在这片热土上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