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6日 星期六
遗失声明 “敦刻尔克”式壮举,民族工业内迁的抗战往事 南京大屠杀之肇始不在南京
第07版:小楼书香 2025-09-03

“敦刻尔克”式壮举,民族工业内迁的抗战往事

李学博

实业家林继庸

回顾抗战那段烽火岁月,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保存民族工业火种、支撑抗战经济命脉而奋斗的先驱。林继庸(1896~1985)就是这样一位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爱国实业家,他主持的工厂内迁工作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从化工学者到抗战先锋

林继庸是广东香山人,其曾祖父林谦是当地著名乡贤。林继庸早年曾为同是香山人的孙中山先生担任护卫,后赴美攻读化学工程,1926年学成归国后曾在上海开办化工厂,1928年至复旦大学任教,历任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复旦大学决定成立军训委员会,由林继庸任主任,指导军训,以备“随时应召”;学校还增设军事化学课程,林继庸亦是主要授课老师。

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他指导复旦化学系师生制造了多种弹药,供给抗日前线,还亲手组装了一枚饭盒形状的炸弹,由朝鲜义士尹奉吉带入日军集会的虹口公园,一举炸死、炸伤了多名侵华日军头目,这就是著名的“虹口公园爆炸案”。爆炸计划完成后,因日军持续搜捕,林继庸被迫前往欧洲避难。

1936年,眼见日寇加紧侵略,林继庸毅然回国,进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以专门委员名义兼任工业联络组组长。工业联络组的任务是联络工业界人士,协助资源委员会的发展。为全面了解全国工业状况,林继庸首先着手开展全国工业普查。这次工业普查收集的资料相当完整,为国家以后的工业布局打下了良好基础。

烽火中的工业内迁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地区。林继庸敏锐意识到这些工厂在日军压境下难免被损毁或被敌利用,便向资源委员会提议将上海各工厂设备拆迁转运到内地。

8月1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成立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林继庸被任命为主任委员。尽管日寇加紧空袭,市内人心惶惶,林继庸仍排除万难,奔走呼号,协调组织卡车、轮船、挑夫等转运工厂设备、人员。他连日在上海南市、闸北等地奔走,左脚受伤肿痛,医生警告有截肢危险,他却悬挂着左脚坚持办公。

林继庸对民营工厂“一面施以政治压力,一面给予经济利益,一面晓以爱国情感”。工业界同人见他奋不顾身,迁厂工作更加卖力进行。上海市总计迁出民营工厂146家,物资14600余吨,随行技术工人2500余人。

9月2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工矿调整委员会成立。11月14日,厂矿迁移监督委员会成立,林继庸担任委员,前往苏州、常州、无锡一带指导物资抢运工作。当各厂物资由上海运到武汉后,工矿调整委员会在武汉设立办事处,林继庸任主任,采取紧急措施抢救镇江及沿江至武汉一带的物资,并协助将迁移工厂安置在汉口,确保迅速复工。

由于战事吃紧,汉口各工厂再迁入四川等地。1938年1月,林继庸转战重庆,协助厂家内迁。他寻觅厂址,测量地亩,筹划机器堆栈、木船运输等,并邀集已到渝厂家组织“迁川工厂联合会”,搭建起沟通政府与实业界的桥梁,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工厂入川铺就坦途。

这一批工厂迁移至西南大后方后得以继续生存发展,为几乎没有工业基础的西南大后方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他们与西迁至后方的高校、军工企业一道保留了中国工业文明的火种,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工业基础。

调解纠纷保障生产

抗战期间,林继庸在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主持工作,积极帮助民营厂矿复工生产,排难解纷,确保战时工业顺利发展。

大鑫钢铁厂业主余名钰和民生公司的卢作孚合资经营渝鑫钢铁厂时,因债务发生纠纷。双方商定由林继庸裁决,并立字据承诺遵守决定。林继庸规定十天内双方不得说情,否则作败诉论。十天后,他裁决民生公司赔偿1000万元给大鑫公司,卢作孚痛快履行。

申新纱厂工人曾因伙食问题闹事,林继庸到厂与工人共餐,吃得比工人还多,证明伙食不错。饭后请工人代表到经济部就餐,他们发现经济部伙食还不如厂里。林继庸又邀请代表们参观其简陋的办公室兼卧室,工人代表无话可说,不敢再以伙食问题罢工。

抗战胜利后,林继庸担任粤桂闽敌伪产业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处理局长。在海南岛视察时,他发现日军留下的两个铁矿集中营有3000多苦工,生活环境恶劣。他冒险从应解送国民政府的9000万元中抽出7000万元作为遣散费,妥善安置这些苦工。

林继庸于1985年逝世。他著有《皮革》《民营厂矿内迁纪略》《化学兵器科》等书,其中《民营厂矿内迁纪略》详细记录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工业内迁历程。 李学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