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70岁的汪女士(化名)在上海静安区市北医院呼吸内科门诊拿到了复查结果:她的两肺弥漫性斑片影明显吸收,肺功能改善,血嗜酸性粒细胞从30%降至1.8%,咳嗽、气喘持续好转。她紧紧握住该院呼吸内科王瑾主任的手,泪水夺眶而出——困扰她整整50年的“哮喘”真凶,发病率仅百万分之三的罕见病“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终于被成功锁定并逆转。
从16岁起,汪女士辗转多家医院就医,始终被诊断为“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近一年来,她病情加重,肺部CT显示“多发斑片影”,但抗炎治疗效果不佳。今年5月,她来到市北医院呼吸内科,这次就诊成了她命运的转折点。王瑾在翻阅旧病历时,敏锐地注意到两年前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异常箭头。“普通哮喘这个指标很少超过15%,您已升至30%,这不是普通炎症。”她的话点亮了汪女士长达半个世纪的求医路。
王瑾随即带领团队展开精密诊断。由于血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异常升高、肺部CT呈现与典型哮喘不符的游走性斑片影,最终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发现“局灶血管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理结果一锤定音,确诊为EGPA。这是一种罕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以“哮喘”为伪装,累及多系统,漏诊率极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王瑾表示,诊断需临床、检验、影像、病理“四重证据链”,很多患者延误多年才确诊,但及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和靶向药物,完全可以改写结局。
通讯员 喻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