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从婚姻案“技术阻挡”到“家务事”断案智慧 故事与记忆,在她的琴弦上温柔绽放
第08版:书香/人物 2025-11-12
首位女性葡萄牙吉他演奏家即将亮相沪上舞台

故事与记忆,在她的琴弦上温柔绽放

郭爽

在葡萄牙法朵音乐的传承中,葡萄牙吉他始终是灵魂般的存在。这门乐器曾长期“专属”于男性演奏家,直到Marta Pereira da Costa的出现。这位兼具土木工程师的严谨与音乐家感性的女性,以特有的艺术气质,将法朵带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从土木工程跨界而来

“当我在18岁开始学习演奏葡萄牙吉他时,我甚至没有想过女性能不能弹好这种乐器,我只是单纯地想学会弹它。”Marta说,当时自己已经学习了14年钢琴,还怀揣成为钢琴家的梦想,但葡萄牙吉他独特的音色在一瞬间就俘获了她。尽管从小就和男孩子一起踢足球,也曾在主要由男性组成的土木工程领域学习和工作,可当Marta以专业身份演奏时,无形的压力还是如期而至:“压力不是来自男性,而是来自听众的期待。我觉得自己必须把一切都做到完美。”

葡萄牙吉他的演奏者都是技艺精湛、阅历丰富的“老法师”,而一位年轻女性要跻身其中,必须付出数倍的努力。为了达到“完美”,Marta开启了近乎偏执的练习:“我每天拼命练习,给自己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怕得不到传统法朵界的认可。”高强度训练让她多次受伤,但几位导师的支持成了她的光:卡洛士·贡萨尔维什倾囊相授;丰特士·罗沙经常提醒她“要享受弹奏的过程”;而法朵俱乐部老板马里奥·帕谢库,更是为她打开了职业大门——“我每晚都能在那里观看高水平的演出,学习、练习演奏。他还带我第一次参加了海外演出。”

2011年,Marta的丈夫——法朵歌手罗德里戈·考士塔·费利克斯,邀请她为自己的第二张专辑《爱之法朵》录制葡萄牙吉他部分。此前,Marta一直在导师身边扮演着伴奏者的角色,从未独立承担整张专辑的演奏任务。“那是一次改变人生的经历,我独自完成了所有吉他部分的录制。”回忆起当时的场景,Marta依然难掩激动。这张专辑最终成为第一张由女性演奏葡萄牙吉他的法朵专辑,并斩获阿玛莉亚基金会颁发的“年度最佳法朵专辑奖”。由此,Marta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辞去土木工程师的稳定工作,全身心投入葡萄牙吉他的演奏与创作中。

她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再次进入音乐学院学习,并申请了里斯本音乐大学,选修了多门课程,尽可能汲取更多知识。“学习永远不够,我希望自己一生都能持续进步。”这种谦逊而执着的态度,让她的技艺飞速提升。2014年,她斩获阿玛莉亚基金会“器乐演奏家奖”;2016年,首张同名个人专辑由华纳音乐葡萄牙公司发行,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2019年,她首次美国巡演8场演出场场售罄,林肯中心评价她的表演“令人惊艳”;2024~2025年,她在联合国及澳大利亚、印度、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50余场海外音乐会,用一把吉他征服了全球观众。

用音乐与世界对话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那些学习葡萄牙吉他的女孩们的榜样,”Marta说,“作为女性,在力量和耐力上无法与男性相比,但我能在音符中注入更多细腻的情感,把灵魂融入每一首曲子。”

在她看来,音乐是超越语言的对话,而葡萄牙吉他就是桥梁。“我要一直以极大的热情演奏。”这句宣言,是Marta三十年音乐之路的底色。她表示,自己的创作灵感与个人品味紧密相连,有时也带有一些巧合。葡萄牙吉他大师卡洛士·帕雷德什则是她最大的灵感来源:“他的声音与作品太动人了,是一位真正的音乐讲述者。”而她在创作中也始终坚守核心:以葡萄牙吉他的灵魂为根基,打破风格的边界。“葡萄牙吉他带有鲜明的个性。把法朵音乐带向世界,同时也将世界的丰富多样带回葡萄牙——这是非常有趣的过程。”2024年Marta推出的第二张专辑《无需言语》便是这种创作理念的体现。

多年的海外巡演让Marta坚信,音乐是真正的世界通用语言。“我走遍世界,接触过许多不同的语言、文化,但人们听到我的演奏,都会理解其中的情感。”在她的音乐会现场,语言和文化都不再是障碍,观众无需听懂歌词,便能被旋律中的情感所触动。有海外音乐媒体曾这样评价:“她在法朵的音乐世界中是稀有的存在,她知道自己征服了观众,并且毫不掩饰这份自信。”

这种自信,源于她对每一场演出的极致投入。“观众会被带入一场充满情感的旅程——那都是我的故事。”Marta坦言,每次走上舞台拥抱吉他,都像是在“净化灵魂”。她的曲库随岁月不断丰富,但她对每一个音符的热情始终如一,探索也从未停止:“我这次演出的曲目涵盖了最传统的作品,以及我自己的创作,包括一些代表性曲目的新编版本,以及许多尚待创作与探索的音乐元素。”

跨越山海的家族记忆

尽管是首次来上海,但Marta与中国、与上海,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她的外公就出生在这里。“尽管行程短暂,但我非常期待在上海度过的这5天,去感受这座城市及其建筑的现代气息,同时也想体会它深厚的历史。”除此之外,她还满心期待地道中餐:“我在家乡时就很喜欢吃中餐,这次也非常期待能品尝到最地道的中国美食。”

Marta的家族,早已刻下东西方交融的印记:“我的曾外祖父曾经在这里的葡萄牙领事馆担任翻译,而曾外祖父的母亲来自香港——我母亲家族的许多亲人都出生在澳门或香港。”Marta的外公更是与中国紧密相连:“他在上海生活了5年,他最先学会说的语言是中文和英语,然后才开始学习葡萄牙语。”后来,外公前往葡萄牙里斯本学习、生活,然后又回到澳门工作,曾担任多个行政职务,将半生奉献给了澳门的建设和发展。

在Marta心中,外公与外婆是她童年最珍贵的存在,外婆更是她的精神灯塔:“她是我的榜样,将一生奉献给了家庭,是一个外在与内在都极其美丽的人。她因癌症去世,尽管被病痛折磨,但我从没听她为此抱怨过,她脸上也从未失去笑容。”Marta创作了《回忆》,将对两位老人的思念与敬爱,都融入了悠扬的旋律之中:“每当我演奏它,就感觉他们依然在我身边。”

家,始终是Marta音乐道路上的后盾。无论是曾经辞去稳定工作逐梦,还是如今常年在全球巡演,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从未缺席。这份情感也悄悄融入她的音乐:“我的创作受到自身经历、旅行和不同文化的启发,家族的故事也是其中一部分。”或许在上海的舞台上,Marta会弹起《回忆》,那时,琴弦振动的不仅是法朵的灵魂,更是跨越山海的家族记忆。

记者 郭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