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斌欢在捡垃圾 汤妙兴 摄
外公正在享用刚送到的午餐 汤妙兴 摄
恢复健康的哥哥正在投入地工作 冯联清 摄
潘利民救人后也被送进医院 本报记者 徐驰 摄
孙菊明(左三)和村里老人在聊天 刘必华 摄
向祖华在工作岗位上 本报记者 徐驰 摄
编者按
他们有的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有的敬老爱幼乐于助人,默默弘扬着社会美德。
也许照顾的是亲人,也许关爱的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或春风化雨,或在他人危难之时,他们悄悄奉献着自己的热量。
上海好心人,用他们充盈着爱的举动,使我们生活的城市增添了温度,洋溢着温暖。
岁末年初,我们再一次走近他们……
俞桂龙俞斌欢父子
传递“献血模范”接力棒
【回放】
2018年4月11日 新民App
《好家风代代相传,金山一对父子献血传佳话》
儿子俞斌欢是漕泾镇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一人”,父亲俞桂龙是村里闻名的无偿献血模范。
【回访】
新年之初,记者在漕泾镇蒋庄村又见到了这对获众人称赞的父子。
俞斌欢与一行人正在小镇的街头忙着铲除墙面上、电线杆上的“黑色广告”。俞斌欢说:“做公益是我的一个信仰,爱岗敬业也是公益精神。”去年9月,俞斌欢辞别国企回到蒋家村工作,正好赶上漕泾镇创建全国文明镇和国家卫生镇的冲刺阶段,他参加志愿者活动,捡垃圾、铲黑广告。
说起无偿献血,俞斌欢说,作为一名党员,又是退伍军人,应该带头。回忆去年捐献造血干细胞救助一名白血病幼儿和去年4月和父亲一起献血的过程,他说,父亲今年体检时发现血糖偏高,遵医嘱准备从献血的行列中退下来,自己将接过父亲村里“献血模范”的接力棒。
“公益之心好比一颗金子,到处可以发光发热。”父亲俞桂龙告诉记者,他现在是金山铁路隧道泵房值班员,同样可以做公益,比如,尽力安全优质地值好每一个班次。过隧道的车辆和行人十分频繁,特别遇大雨时,隧道水位升高,俞桂龙总是坚守岗位,还冒雨叮嘱行人小心通行,至今未发生过意外事故。
本报记者 陈浩
本报通讯员 汤妙兴
王芳 十年前捐肾救哥哥命
“哥哥好我才会好”
【回放】
2018年1月12日 第9版
《肾衰竭,绝望中妹妹捐肾救哥命》
2006年,龙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王强(化名)患上了肾衰竭,妹妹捐出自己的肾脏救了哥哥一命,而且10多年来,一直精心照顾着哥哥的生活。
【回访】
兄妹俩的事情见报后,关心他们的人多了起来。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兄妹俩的“个人大事”成了双方同事、邻居关心的“大事”。去年5月,妹妹首先“被介绍”。去年11月,哥哥王强也与一位同行认识,彼此印象都不错。
2018年,哥哥的工作还是勤勤恳恳搞病理检验,工作细致,主动热情。妹妹王芳去年离开了学校教书的岗位,与几个闺蜜自主创业,办起了幼儿兴趣教学。妹妹告诉记者,她原来的一辆车给哥哥用了,这次自己又买了一辆。兄妹俩一人一辆车,上下班方便多了。如今,妹妹已经走出了创业初期的“急流险滩”,逐步进入了“平稳期”。
展望新年,兄妹俩都是希望对方“过得比自己好”。哥哥对记者说,我此生亏欠妹妹太多了。新的一年,希望妹妹比我过得好!妹妹说:我们是同根生的兄妹,只有哥哥好了,我这个妹妹才会好啊!
本报记者 陈浩
特约通讯员 冯联清
孙菊明 每年春节给村里老人发红包
陪老人们吃年夜饭
【回放】
2018年2月14日 第8版
《“每年过年,菊明阿弟都想着伲”》
安亭镇许家村的孙菊明离开家乡多年,一直挂念村里的老人,连续几年春节回来给每位老人发红包。
【回访】
离2019年春节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孙菊明为老人们的年夜饭已经早早忙开了。
孙菊明告诉记者,元旦回沪休假的儿子1月8日要赶回日本读书,所以他把请老人们吃年夜饭的时间提前到了1月5日。“主要是想带儿子感受一番现场氛围,提醒他无论身在何地,不要忘了自己的根,要尊老爱老,做一个有爱心和担当的男人。”
2018年12月19日,孙菊明抽空回了一趟许家村,邀请老人们今年1月5日到村宴会厅吃年夜饭。老人们听说菊明阿弟又来看望大家,围着他问这问那。“菊明阿弟啊,侬一天忙到夜,还每年惦记着为伲发红包,请吃年夜饭,让伲实在过意不去。今年侬就覅弄了,这份心意伲心领了。”“这是我一点小小心意,你们来,会给我带来喜气财气,我要谢谢你们呢。”
60多岁的孙菊明至今活跃在生意场上,他认为:人应该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多做一些有益的事。他说:“我没有为村里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过年请村里老人家吃顿年夜饭,发份红包,也是回报当年困难时期他们对我全家人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能力,我会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
本报记者 陈浩 特约通讯员 刘必华
花先生夫妇 每天为90岁外公叫外卖
希望外公活到100岁
【回放】
2018年3月27日 第10版
《孝顺孙辈每天为90岁外公叫外卖》
静安区的花先生夫妇担心90多岁的外公午餐吃得随便,每天中午为外公叫外卖。
【回访】
再次见到90多岁的崔老伯,记者发现他气色变好了,脸圆了,说话中气也足了。崔老伯说,小辈的孝心他是看在眼里,甜在心里。
冬天到了,花太太每天给老人家点一盅滋补汤,再选些软糯食物,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崔老伯这个冬天也已长了七八斤,前段时间去医院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
提及新年愿望,花先生夫妇表示,希望一家人都平安健康,尤其是外公。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们希望外公能活到100岁,“每天能给他叫外卖,是我们小辈的福气,愿这样的福气能留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本报记者 季晟祯
潘利民 寒冬腊月跳入河中救人
身体恢复还会去救人
【回放】
2018年12月14日 新民App
《阿姨跌入2米深小河 老伯跳入12月的河中救人》
奉贤区四团镇大桥张家村75岁村民潘利民在劳作过程中,看到同村村民失去平衡跌落河中,立即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奋力将其救起。
【回访】
新年之初,记者来到四团镇大桥张家村,75岁的潘老伯正和街坊邻居们在聊天。
当潘利民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下意识地摆了摆手:“还提那件事干啥,落水的阿姨没事就好,我身体已经没事了!”不过,潘老伯的家人说,腊月的河水冰冷刺骨,事发后全家很担心他的身体,毕竟已经是75岁的人了。
潘老伯告诉记者,他救起的阿姨也是本村的,大家本来就像是一家人,有困难,当然应该出手相助。“不过,现在我回想起来还有点害怕,生怕救不回落水的阿姨。”
潘利民坦言,在事发后,他一度体力不支,被送往医院治疗。不过,经过医生和护士们的精心照料,现在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恢复。“马上要过年了,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不过,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我还会去救人的。”
本报记者 徐驰
向祖华 车轮下救下老人
希望乘客都出行平安
【回放】
2018年11月28日 新民App
《两名老人同行为何只有一人上车?驾驶员车轮下挽救生命》
2018年11月24日上午,向祖华驾驶108路公交车行至人民广场站时,看见一名老太太手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伴,从车头方向走过来。他打开车门上客时,老太太推着轮椅来到车头前,突然松开双手,人径直往车底钻去。向祖华及时反应,从车轮下救出了老人。
【回访】
2019年元旦过后,记者来到巴士108路调度室,适逢向祖华正在休息。回忆起当时发生的一幕,向师傅至今心有余悸:“真是挺危险的,如果不是看到了老人,可能就要闯祸了……”
向祖华表示,作为驾驶员,就应该始终把乘客的安全放在首位。“把着方向盘,就要对乘客负责。”向师傅说,驾驶途中,宁愿慢一些,也要更仔细一些,看清路况,看清行人,避免事故发生。
新的一年来临,向师傅对记者表示,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家人能够平安、幸福,也希望所有乘坐公交的乘客们能够出行平安、好运相伴。“平安、快乐,就是福气,我始终这样认为。”
本报记者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