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
“水彩王”为何不画水彩了 让独脚戏常更常新
第13版:文体新闻 2019-03-27
《石库门的笑声》票房破千万,将上线直播亮相抖音——

让独脚戏常更常新

《石库门的笑声》连演34场场场爆满祖忠人摄

在这个连大饼油条粢饭豆腐浆都用“支付宝”消费的年代,上海非遗“土特产”独脚戏能否刷出新的存在感?如果在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推出之初,这还是个疑问句,那么截至到昨日,这匹近期演出市场最大一匹“黑马”,正以突破1000万的票房佳绩给出了一个漂亮的答案。

今日,《石库门的笑声》将推出专属公众号,而在此后的数周内,这一被划归为“传统范畴”的独脚戏作品还将上线“直播”、亮相“抖音”,并拥有自己的“表情包”。

《石库门的笑声》自2018年9月24日首演至今已完成六轮共计34场演出,在无团票、无打折票、无赠票的情况下,靠一张张自然售票做到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这确实让台上台下每个热爱独脚戏的人都备受鼓舞。截至昨日,第七轮演出票房也销售过七成,这份市场追捧的背后,既是人们对演出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快节奏生活重压下人们对笑的渴望。

在前六轮的演出现场,几乎每日,制作人许霈霖都会站在剧场大厅仔细观察,“来的观众真是各色各样,既有讲了一口地道上海话的独脚戏戏迷,也有新上海人。”和原先预想的中老年观众居多的情景不同的是,80后90后小青年竟还是中坚力量,“尤其是在演出前几轮,好多都是中学、大学同学毕业多年后约了一道来看独脚戏。”去年中秋夜和今年春节场的现场尤其让许霈霖感动:“一家门老老小小相伴来看演出的特别多,最小的还在吃奶,抱在手里两只眼睛滴溜溜转,最老的坐轮椅,被家人前拥后簇推进来。看到他们,就觉得阿拉上海的独脚戏被无数人喜爱着。”

其实,毛猛达接受采访时也不止一次强调的:“独脚戏真的不缺观众,反而有着很多市场空白等着我们去填补。观众需要笑声,这座城市也需要笑声。”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能总拿老作品去取悦新观众,毕竟时代不同了。

《石库门的笑声》既保留了独脚戏这一本土非遗的魅力,又将其和现代人衣食住行相结合,并围绕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生活的变迁,紧紧抓住人们心中的那份“怀旧”心理,找到情感上的共鸣。除此之外,还有根据每日新闻即时创作的“滑稽说热点”,以及日日更新的“神秘嘉宾”,也让观众有了新期待。

2018年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入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孵化项目,又得到重大文艺创作项目资助,年末还获得国家文化基金的项目资助。作为第一批加入“演艺大世界”联盟的剧目之一,驻演中国大戏院的《石库门的笑声》仅2019年春节期间就贡献了100万的票房,在“演艺大世界”剧目约1000万总票房中占比高达十分之一,充分释放出“演艺文化”的活力信号。

当然,内容的过硬是基础,市场营销又是新的课题。如今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既要赚票房,又要懂吆喝。制作出品方上海艺动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不以“圈内”常规套路推出,而是借鉴当下最时尚的推广方法,纯市场化操作。《石库门的笑声》进行到第三轮时,携手“大麦网”共同售票。相比电影等受众广泛的艺术形式,一场演出爆满也就900个观众的舞台演出自然不能算作“重磅项目”,但出乎意料的是,因口碑爆棚以及销售迅速,这台独脚戏反过来受到了网站关注,不但提出了助力宣传方案,并主动协商后续合作事宜。

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的成功突围,让人们清晰地看到本土曲艺在当下的市场潜力,也看到了一部作品要在市场站住脚所需的自身努力以及来自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层面的基金扶持、市场营销的集思广益、主创人员的坚持坚守,以及演出内容的常更常新。有了共同的努力,传统文化活起来才不会停留在口号。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