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血战外围”场景主办方供图
为了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5月7日至9日,大型红色海派原创杂技剧《战上海》在美琪大戏院完成了首演。海派杂技惊险刺激和唯美浪漫,展现了那一战的英雄有勇有谋有温情。据了解,《战上海》首演后,还将在今年9月于文广演艺集团建国70周年庆祝演出展演活动上再度亮相。
与英雄共赴战火
如果以首演《战上海》的美琪大戏院为圆心,周边五公里为半径,真实历史里的“战上海”,与杂技剧的一幕幕,恍若重叠着在身边发生:正南方向两公里,淮海路、巨鹿路、威海路一线——当时的新华社随军记者艾煊写的战地通讯记录了第237团前进、搜索的情况:“队伍一边搜索一边前进……感谢电厂工人的英勇和努力,静静的马路上被热烈的电灯光照彻通明……”《战上海》的主线情节,正是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为保护发电厂等重要城市设施与敌人展开险象环生的斗争。
美琪东北方向四公里,苏州河上的四川路桥——桥北堍西侧有着巴洛克式钟楼和古罗马式巨柱的邮政总局大楼是制高点。接到命令不得使用重武器的解放军与占据桥边高楼顽抗的国民党守军,在苏州河畔展开了上海战役中最后的激战。第27军的12名战士,是最先突破长江天堑的赫赫有名的“渡江第一船”,但他们全部牺牲在四川路桥的火力前。杂技剧《战上海》中的重头戏、第六场戏“铁骨攻坚”,展现的正是这段英雄的故事。
瓷器店里打老鼠
以往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过“上海战役”,但以杂技的艺术手段和舞台样式来展现“战上海”的跌宕起伏与壮怀激烈尚属首次。70年前,陈毅把中央对上海战役的总方针形象地比喻为“瓷器店里打老鼠”。在《战上海》的创排过程中,也凸显了“瓷器店里打老鼠”的极限挑战。
首演之后,观众惊喜地发现,杂技十分适合表现“战上海”的艺术手段——用上海杂技团在国际上屡获金奖的“八人造型”来表现国民党军死守的姿态,衬托出解放军突围之难。“双人组合——力”来表现最艰苦的高桥之战,简约而传神。用手技、柔术、双人爬杆、男女对手、魔术手杖等多种杂技手法与音乐的组合,展现地下党员智取密件的过程。用多媒体技术和双人滚环、双人绸吊等手法,展现两位主人公从相识相恋到为了共同信仰而暂时分别的情感历程。
年轻的心相辉映
据统计,《战上海》全剧采用了17个保留和新创节目,涵盖了杂技、魔术、滑稽等样式,创新了9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并在杂技技巧、道具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创新,以海派杂技特有的惊险和富有张力的肢体语汇,综合“声”“光”“电”“影”“景”等现代舞美科技,多维度、立体地艺术再现了战斗时的壮烈场景和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
此外,《战上海》演员团队近80人,平均年龄只有24岁,与70年前那支解放军队伍的年龄相仿。为了让年轻的心灵穿透时空交相辉映,剧组团队去南京、武汉采风,去上海解放纪念馆参观学习,让演员吃透地下党员、革命先烈的情感,融入解放重任在肩、渴望黎明的心情。杂技团还计划以“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形式,将该剧推送给更多青年学子。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