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日活动现场,随处展现国货情怀本报记者陈梦泽摄
方翔
国货当自强。这句话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因为5月10日是中国品牌日。
1915年,“全国国货展览会”在京师农商部商品陈列所召开。这是“国货”之名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性展览会上。在随后的100多年中,“国货”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制造”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今天,某些国家力图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重塑竞争优势,以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复苏,并通过贸易战等方式打击其他国家。在此情况下,我们需要跨越以成本优势为主要的竞争手段,转向高端和产业链转化,通过创新来打造国货的核心竞争力。
前两年,《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这本书非常畅销。其中提到,i Phone手机在美国设计,在日本制造关键零部件,由韩国制造最核心的芯片和显示屏,由中国台湾厂商供应另外一些零部件,最后在深圳的富士康工厂里组装,然后空运到美国,再被苹果商店门口排队的华人买走,然后再通过零售渠道卖到中国各地……
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跨国巨头们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其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分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已不再局限于同一个国家或地区,而逐渐演变为“一件商品,全球生产”的局面,即所谓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因而我们所说的国货并不等同于“中国制造”,但是我们必须主导全球价值链,也就是在产品标准、技术规范、研发设计、品牌运作等附加值较高的环节拥有主导权。
今天,对于没有掌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来说,只能跟着别人在后面跑。若是别人不让你依靠的时候,企业就很容易倒下来了。然而有了核心竞争力,企业也不是“高枕无忧”,还需要的是品牌的文化吸引力。
今年中国品牌日的活动主题为“中国品牌,世界共享;加快品牌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国货精品,感受品牌魅力”。品牌建设和品牌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品牌文化所决定的。一个品牌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并不在于其价格高低,而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无论是什么样的产品,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才更具吸引力,这些甚至超过了产品本身。
这些年来,许多机构纷纷推出了品牌价值的评选,估值几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的中国品牌层不出穷,但是真正体现出品牌价值的,还是品牌的文化吸引力。“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但走出去一定是文化先行,通过理解与信任,通过文化感知与当地消费者建立认同感。建立品牌的文化吸引力,能够消除用户在文化认知上的隔阂,理解上的障碍,更赢得人心,这对于今天国货的发展尤为重要。
对于许多企业和商家来说,都有一颗打造“百年老店”的心。在我们的邻国日本,百年老店的数量超过了3万家,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有独特的经营之道,比如:下策留住钱、中策留住店、上策留住顾客的心等。因为这些百年老店都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经营什么事业,都是在经营人的心。
从日化产品到穿戴服饰,从食品到智能家电,国货品牌正在重新回到中国消费者的选择清单,而要参与到全球竞争中,国货不仅要有“形”,更要有“魂”,而这个“魂”就来自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的文化吸引力。
今天,当我们谈论起国货当自强,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主张,更是一种使命。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是大海就难免会有风浪,但只要我们拥有了众多能够在全球市场上叫得响的国货,抵御风浪的能力就会进一步加强,每次风浪过后大海也会依旧深邃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