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六尺巷”故事,今朝“虾变脸”小品,《新民晚报》众多文章让普陀区杨家桥一居委小区读报组老人爱不释“口”,成为议论时政大事时的“可口调料”。“一带一路目前有多少国家加入,明年基本小康后还有什么美好愿望等待小辈们撸起袖子加油去实现,老家又有哪些地方旧貌换新颜,都纳入了读报内容……
每周四雷打不动的老年读报小组活动中,“老听众”畅所欲言,向三位领读员提出问题和建议。这种“嘎三胡”读报形式,口味纯天然,紧贴身边事,持续19年依然受到一茬又一茬听友喜爱,也让这批平均年龄78岁的老人愉悦了身心,收获了知识和邻舍情谊,聊出了里弄新风貌新风尚。
家国大事边念边解
“为什么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和平力量中流砥柱?”95岁的范廷章老人首先为大家讲解起中流砥柱成语来历,原来是指就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这位有着67年党龄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老党员,与老伙伴一齐从《新民晚报》《解放日报》上找事实,点评讲解国情民意。“经济发展块头大,已经是世界老二了,一带一路与各国正在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如果其他国家经济上有风吹草动,就会影响到阿拉国家长远投资和未来发展,所以中国经济现在保持稳定,对于全球经济发展起着定海神针支撑作用。”
防骗技巧晚报上来
上岁数的人,对报上保健常识和防骗维权案例特别关注。《新民晚报》专刊副刊上的糖尿病人可吃圣女果、水果黄瓜,肿瘤手术后多买十字花科的蔬菜,如甘蓝、西蓝花、卷心菜等;多次报道的上门推销煤气报警器,自来水净化器,打免费安装幌子,行骗取押金之实的社会新闻,提醒大家“要心明眼亮”。后来好几户居民向读报组反映,报上读到的骗人事情真的出现在他们身边了,有人冒充燃气公司、保险公司上门,但都被警惕的居民推拒了。
晚报都市小区版小品文“虾变脸”给老人不少启发,点斑节虾端来是基围虾,饭店“指鹿为马”,被坑的张老师“再来一份基围虾”冷静机智应对,使傻眼的店老板乖乖认错。读报老人深有感触:年纪大的人或多或少有心血管毛病,碰到不开心争执争吵容易伤身,张老师这样平心静气地维权做法值得学习。
榜样力量橱窗展示
杨家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造小区,邻里之间为占用公共走道不开心时有发生。看到新民晚报登了六尺巷故事,读报组深为清朝官员张英劝阻与邻居争抢巷道的一封家信所折服释然,“‘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主动让地三尺,邻家也谦让三尺,互谦互让的传统文明,正说明为官者管好自己亲人身边人,为老百姓树立以身作则榜样的带动作用很重要。古人境界这么高,我们应该有更高的守德标准。”
26、27、28和30号楼整洁有序,果然是楼组长“打铁自身硬”的结果,表扬担责尽责楼组长,好的做法经验通过橱窗展示出来,潜移默化地鞭策其他大楼“看齐”,也在不知不觉中协助居委做起了“小巷总理”的工作。目前,小区公共走道面貌获得了大改观。
读报聊天其乐融融
“兴旺辰光,读报老人有22位,有的搬到其他小区,也会跑来参加。”聊起读报组历史,读报组长、领读员梅荣福介绍说“完全是自发的”。
他告诉本报记者,创办者是已经老去的唐、汪、张三位老师。当初他们看到小区退休人多,有的欢喜坐在路边弄堂或绿化空地“嘎三
胡”,有的传播小道消息,存在认知偏差,三位元老“舌战群儒”难免力不从心,萌发了用聊天形式,从报上选择新闻故事、趣闻轶事、科普知识加以引导,固定于每周四上午,先由领读员开讲,大家再把电视报章看到听到的,互讲互议。从2000年保持至今,年纪最大的95岁,最小的也年逾古稀,70%是党员干部,现在仍有10多人是读报忠粉。经过居委会关心,读报活动从老年活动室楼上搬到了居委会装修一新的会议室,并增订了好几种报纸,加上有的从家里带来,阅读报纸多了十多种。
本报记者 郭剑烽 通讯员 范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