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阿忠
二十多年前在甘南玛曲见到黄河,这里是她于沱沱河源起到玛曲草原的第一弯。从县城到黄河边大约需要45分钟,草原上没车,去那里全凭两只脚。途中还遇到藏獒追赶我们,好在我用了声东击西之计,总算脱了险。当气喘吁吁 赶到黄河边,看到那条悠悠地从远处拐过来的接近土色的河流时,忽然被那种平静、毫无张扬、不紧不慢的淡定怔住。太朴素、太平常了!难道这就是我心中伟大的黄河?难道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我坐在黄河边思考着。黄河在这段水域很宽阔,静静地朝东流淌,不时闪出一个个小浪花,让你感到一种实实在在的平常心。仔细想想,黄河具有敬畏山川的谦逊;黄河为我们灌溉良田,孕育生命。那是一种默默的奉献,是一种平凡的伟大。
我在宁夏中卫又见到了黄河。不过是在流淌中闪过一两朵浪花,她还是那样默默的、毫不张扬。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从玛曲第一弯到中卫的沙坡头,我不知道黄河究竟拐了多少弯?书上说九曲黄河十八弯,我没有细究。但是黄河在中卫这一拐,却是道出了无限生趣。我不知道丝绸之路是否经过这里?然突厥、鲜卑、党项人肯定在此有过活动,西夏王国也一定和这里有关系。不然,两岸蜿蜒的山岩怎会读出那些沧桑,又怎能感悟到历史留下的印痕?默默流淌的黄河在山体、平原中穿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黄河没有寂寞,群山为她行注目礼,哗哗的水流声向她问候,弯道是不会错过风景的。
我想,黄河在中卫的拐弯或许是为了积蓄,让河流缓缓地等待后来的水流,积蓄更多的水量,再冲向下一个弯道。在黄河上有许多水电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弯道蓄水这个原因。当黄河流到陕西、山西的壶口时,由于地势的落差而形成瀑布,因为蓄水产生的力量,使黄河沸腾;由于积累的碰撞,使黄河激昂。我们常常把黄河比喻中华民族,或许就是力量、沸腾、激情的民族精神,中原文化源远流长,黄河象征中华文化源远,博大精深。我想,拐弯、停顿并不是什么倒退,而是积蓄力量,为下一次有更大的崛起。
黄河边常常能见水车,中卫沙坡头可能更多,那是黄河边的一道富有生趣的风景。水车或许是根据水量的多少而安置的。我想水车一定有两三千年历史吧,不然的话,万顷良田的灌溉怎么能实现?水车是利用转动将水传送灌溉,而制作水车,又体现了古代的工匠精神。水车的轴距、轴承的运转,带动着挡水板,其制作需要精湛的工艺。或许,这个水车是被我们称为工匠祖师爷的墨子发明的。三国时代诸葛亮设计制作的“木马”,那是用在战争上的,这里不说功能,单说制作工艺,可谓和用在农业灌溉上的水车同工异曲。或许水车还在使用,我在河边下滩村那轮大水车看到了引水的闸门,输水的木渠,至于引到哪里去灌溉我不知道;水车或许已经成为一个装置,远看取形状,圆和长、方的组合,近观有构成,轴承穿插、支架辅之。其结构精巧、造型独特、轴承架穿插,疏密搭配得当,很有审美意义。古代的工艺,是不是还值得保留一下,让我们的后代也看一看这个发展的流程。
黄河边的桃花开了,柳树也绽出了嫩芽,虽然只是零星的几棵,然在灰褐色山体的映衬下,忽然有了亮丽,使你看到了春天的生机。和这灰天灰地最协调的是梨花,北长滩一带有许多三百多年的老梨树。一到春天,白色的花布满黄河畔,直引得人们拖家带小,偕友前来观赏,此情此景,虽不及日本东京上野公园樱花,武汉大学樱花的观赏阵势,却也有几分热闹可观。
那天风沙扬起,吹来一阵小雨,春来带雨梨花开。细雨不大,却也润湿了土,剔透了晶莹的白花,小雨珠挂在花瓣的尖尖上,还真有诗意。想起当年诗人岑参将塞外的雪喻为“千树万树梨花开”,想来那时观赏梨花已经很盛行了。白色的梨花在灰色的山和土色的民居中显得十分动人,那是因为白色在一片灰色中凸显了亮点。
我想起了白色的樱花,盛开时清汵、纯洁,那种白色让人心醉,而风吹花落,地上铺满花瓣,则是一种凄美;同样是白色的梨花,开在春风中显得朴灿、厚实,就像从泥坯房里走出的一个清纯美丽的姑娘,若是花瓣吹下,则飘入黄河,跟着拐了个弯,向东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