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昆元
翻开1949年5月27日《申报》,我惊喜地看到一则二百来字的短新闻。由于短小有趣,遂抄录如下:“[本报讯]二十五日——上海解放的第一天——有许多人家结婚。记者有一个朋友的小姐,也定那天结婚。礼堂在新生活俱乐部,来宾显得非常寥落,连证婚人也缺席,不得不临时请人做代表。正在婚礼进行的时候,人民解放军到了,并带了人来接收这个国民党机构,弄得新郎新娘和来宾们进退维谷。解放军看到这情形,很客气地对我们说:你们结婚。一面叫接收人员在旁等待。在婚礼完毕后,仍从容地进茶点,婚礼才终场,人民解放军等了好多时候。这一幕,是上海解放中够有趣的插曲。”
我读了这则短新闻后,始则惊讶,继则惊叹。
首先,我惊叹上海不仅是一座时尚之都,更是一座“浪漫之都”。即使在两军激战、枪炮轰鸣的非常时刻,依然会有一对对相爱的年轻人走向美好的婚姻殿堂。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爱情力量的伟大”吧。其实1949年5月25日,并非如新闻中所说的是“上海解放的第一天”,而仅仅是位于苏州河南岸的上海市区已解放,北岸依然在激战中,北岸的大楼里还时常会有流弹飞到南岸伤人。但是,依然“有许多人家结婚”。他们不怕流弾,不怕冒险。他们渴望得到爱情,享受爱情的甜蜜,觉得枪炮声中办婚礼一定更难忘。他们也不担心北岸的国民党军队还会打到南岸来,因为这里已有宁愿睡马路,也不入民宅的“仁义之师”——解放军驻守。这种对子弟兵的信任,引发了上海人特有的激情与浪漫。
其次,我惊叹解放军官兵能有如此的文明之举。一队解放军官兵奉命前来接收“新生活俱乐部”这个国民党机构,看到婚礼正在进行的时候,看到“新郎新娘和来宾们进退维谷”,不知所措时,一名解放军干部却很客气地对大家说,你们的婚礼可以进行到底。然后,命令战士和接收人员站在礼堂旁边耐心等待,一直等到婚礼完毕,等到新郎新娘陪同来宾们用了茶点离开礼堂之后,才开始接收。
这位解放军干部,或许只是个连排长,也可能原来只是山东解放区的一名农民,然而从他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良好的文明素养:他知道婚丧喜事是老百姓家中的大事,他懂得“君子要成人之美”的道理,他还明白干革命就是要让老百姓吃饱穿暖、娶妻生子,过上太平幸福的日子。我们还能从他的果断处置中看出,陈毅等三野首长在丹阳对部队官兵进行的入城集训是卓有成效的。它不光体现在“睡马路”上,还体现在“让婚礼进行到底”等许许多多这样的“小事”上。
最后,我还惊叹上海人始终遵守的讲诚信、重承诺的“契约精神”。按理说,这一天苏州河北岸还在交火,不少流弹窜入南岸伤人。在这种危险情况下,礼堂主持人完全可以以安全为由,撤销租借礼堂协议;而婚礼的主办者也可提出改期或废除这天的婚礼。然而,他们都没有这样做,而是在枪炮声中,在解放军的协助下,为一对相爱的年轻人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完美的婚礼,充分体现出他们身上那种宝贵的“契约精神”。
这种“契约精神”在上海解放过程中,到处可见。比如,无论战斗如何激烈,上海的水、电、煤等供应始终未断。当然,这主要是地下党组织广大工人开展护厂斗争、坚持生产的缘故,但也离不开广大工人和各部门职员长期养成的“契约精神”。他们明白,只要工厂没有宣布停止生产,我就必须按照合同去上班,必须向上海市民供应水、电、煤等。又比如,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上海许多广播电台一直在播音,唯其如此,“上海解放了”的新闻稿才得以第一时间传播出去。这是因为这些播音员及其他人员始终按照合同,每天坚持上班的缘故。上海人的“契约精神”,在后来的经济恢复中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记者在这篇短新闻的末尾赞叹说:“这一幕,是上海解放中够有趣的插曲。”是啊,正是这些一支支“够有趣的插曲”,汇成了一支雄浑壮丽的上海解放英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