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广告 溯江而上 镜头向下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落户杨浦
第15版:文体新闻/文娱 2019-08-21

溯江而上 镜头向下

大型纪录片《长江之恋》下周开播

从雪山走来,向东海奔去——长江,这条伟大的长河穿越了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史,滋养哺育了一个民族。

8月26日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扶持项目,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牵头,联合湖南、浙江、江苏等11家省级卫视创制的六集大型纪录片《长江之恋》将在东方卫视播出。

展现恋恋深情

展现中华儿女对母亲河长江的恋恋深情,一直是文艺作品的一个母题,其中就包括两部经典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时间跨越了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进步,长江流域沿岸地区旧貌换新颜,人们对于长江生态建设的理念也发生了转变,提升到新高度。于是,讲述长江流域人民的奋斗历程,展现中华民族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的又一部纪录片新鲜出炉。

“在过去几十年中,长江曾出现很多环保危机,这部片子就是聚焦大保护政策下长江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中华儿女如何反哺母亲河的故事,同时强调我们与长江更深层次的情感互动。”《长江之恋》总导演刘丽婷说。

纪录片《长江之恋》从人物、细节入手,力图展现长江沿岸地区人民“共饮一江水”,但孕育了人们对长江不同的眷恋之情和故事。与此同时,不仅回访经典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的故事和场景,还寻访社会变迁、绿色转型中的鲜活故事。比如牧区的第一个大学生,沱沱河畔的吐旦旦巴,从青海民族大学毕业后回到长江源头三江源地区,开始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事业。十几年来,他承担起了长江源头动植物保护、数据记录、环保宣传等工作,用镜头见证了雪域高原肉眼可见的变化;金沙江边,昔日的赶漂人严梁和他的6000多个同伴,放下撬杆,拿起锄头,踏上了“为绿色而战”的天然林保护之路;长江入海口,顾玉亮和同事们用了19年时间,在崇明岛边的滩涂“青草沙”上,为上海人民找到了优质的水源地。

故事生动感人

为了给长江沿岸这些变化和故事寻找理论支持和学术背景,主创团队走访了近百位水文、水利、地理、气候、动植物、历史、经济、人文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十几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其中有最早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被称为“三峡之子”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郑守仁院士,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仲志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秘书长范恒山,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国家实验室环境与能源学部原主任马克·列文,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王世光先生等。他们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几位甚至是坐着轮椅接受采访。他们以丰富的学识和经验,增强纪录片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同时,这些学者也充满了对长江这条母亲河深切的爱,他们用自己几十年研究长江的过程中所见所闻,为我们的纪录片增加了许多生动而感人的故事。

2019年初春,8个摄制组从上海出发,沿6380公里的长江溯源而上,足迹遍及长江沿线各省市,辗转10万多公里。“摄制组的拍摄都是沾着泥土、带着露水的,希望能够全景式、立体式的记录长江。”

据悉,《长江之恋》全部采用4K拍摄,并采用了阿莱顶级摄影器材,在视觉上力求呈现最美的“长江之恋”,为当代中国积累、保存真实、珍贵的影像素材。

《长江之恋》将于8月26日—9月30日每周一晚21:30在东方卫视、8月31日—10月5日每周六21:00上海纪实频道全国首播,随后该片还将择时登陆湖南、浙江、江苏、安徽等30多家省级卫视及地方台。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