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上外黄浦外国语小学新校区门口,一套深兰科技的手脉识别设备正在紧张调试,下周完成全体学生和家长手脉信息录入后,将于9月秋季开学后正式投入运行。未来,无论是学生出入信息还是接送学家长的身份确认,都将被“手脉”一一记录,以此确保学生的安全。
上外黄浦外国语小学的“手脉门卫”,只是人工智能和校园联姻后的一个应用场景。记者走访发现,一些上海中小学的校园,正在AI的帮助下变得更高效更智慧,在教育智能化管理上先行一步。
“刷手”借书买点心
以前,学生在校内借阅图书、领取体育器材等都得随身携带学生卡,不仅十分不便,也容易丢失。如今,有了手脉识别就方便多了。上学期深兰科技的手脉识别人工智能系统开始投入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的校园管理——学生只需“刷手”就可以直接借阅图书、体育器材等,还可以在Take Go智能贩售机购买牛奶、矿泉水和糕点等健康食品。记者在学校看到,在智创家居教室、数字音频教室、时尚设计教室,全校三分之二的拓展课教室门口都已安装这套终端,方便学生上课“打卡”。
除了手脉识别,建青正在做更多的“智慧尝试”。尝试使用科大讯飞的“智慧课堂”对师生互动过程进行分析,做好作业的个性化推送,语音设备则帮助学生做好自主练习。与优望公司合作开发的“VR逃生演练课程”,无需使用明火及灭火器,让学生佩戴VR眼镜,即可身临其境地感受火灾发生的全过程,并指引学生按照屏幕上的教学指示,完成一系列操作和课程学习。未来,建青和东华大学合作的时尚创意课程也将逐步引入AI“助教”——深兰科技的DeepVogue服饰辅助设计系统。这位“导师”曾作为2019中国国际服装设计创新大赛16支参赛队伍中唯一的非“人类设计师”,拿下亚军。“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学校变革要跟上需求。我们在学校不同的学习区引入不一样的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孩子个性化成长。”校长潘敬芳这样说。
AI老师了解你特点
从2018年6月开始,在市教委和黄浦区教育局的支持下,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开始了信息化标杆培育校的探索与实践。在课堂内,学生在垫在写字板上的A4纸上答题,答题内容会实时投放到教室前方的大屏幕上。一题答完,不出几秒,电脑就能判断对错;即便答案正确,但在解题步骤中表述不规范,电脑也会打上一个“叉”。学校首席技术负责人朱旭明介绍,前几年,他们在上海率先将平板电脑引入课堂教学,实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学校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去屏化”,答题的载体从屏幕回归纸张。通过捕捉笔迹,写字板可以忠实记录并分析每个学生的答题习惯、答题时间、书写习惯、思维过程以及学习效果,帮助老师为不同学生订制个性化学习方案,真正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课后,这一系统还会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推送不同作业。
“就像打开了教学的黑箱。”卢湾一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袁秉告诉记者,这套系统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很多以前很难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纠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有的孩子每次作业全对,但耗时明显多于其他人,细究发现是她检查的方法出了问题;有的孩子不按题号跳着做题,所以才会经常漏做题目。
大数据为孩子画像
生物支付、智能门禁、无人图书馆、无人智能柜、行为管理……AI的“加盟”,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也帮助老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建青是上海最早的幼、小、中“十五年一贯制”实验学校,人工智能的引入将积累更多的学生成长数据,帮助每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实施个性化教育。拓展课教室的手脉“打卡”,能够采集学生兴趣数据,直截了当地反映学生需求,便于学校及时调整拓展课的设置。图书借阅、体育器材申领等个性化信息,则勾勒出学生的“兴趣图谱”,让教育有的放矢。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不愿意主动和家长沟通,新学期开始,家长在手机APP上就能了解孩子在学校爱看什么书、喜爱哪项运动、何时买了食物。“AI技术,帮助家长更多了解孩子,推动家校共育深入开展。”
同样的场景,也正在卢湾一中心发生。校长吴蓉瑾介绍,运用信息化手段,卢湾一中心为孩子描摹的是一张立体的“数字画像”,采集“全人数据”。除了写字板,学校此前还开发了了解学生身体机能的“云手表”,培养劳动技能的“云厨房”,汇聚了学生基础数据、学业数据、学习过程数据、社会实践和生活数据等各个层面的大数据。图书馆数据显示,女孩小伊一学期英语阅读量和词汇量是他人的16倍,但跟读和阅读正确率低于班级平均水平,出现的错误集中在词汇和翻译上。针对她英语学习兴趣浓厚但基础较弱的特点,英语老师为她挑选推送了令她感兴趣话题的语篇。针对她50米跑不合格的情况,体育老师则结合云手表的使用,为小伊订制了运动方案——在校园里设计体育锻炼标识,还要做好维护工作,保证每天巡视一到两次,这对于教室在四楼的小伊来说可是一项增强运动量的任务。 本报记者 马丹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