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蓉
如果用热力图来观察中国地图上的人流运动轨迹,春运的“大迁徙”绝对是一年中最壮观的画面。此外,每年夏天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足迹,也绘出亮眼的图景。
几年前团中央的统计数据就显示,每年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人数超过了500万。这场规模盛大的活动是为了让大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走入基层,了解基本国情、民情和社情,在实践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社会实践项目已覆盖全校学生,这个坚持了12年的实践已成为一片培养学生使命感的的沃土。今年的调查聚焦乡村教育,学生林思莹颇有感触,“近距离走近经济落后的乡村,与坚强、勤劳、积极、温暖的村民交流,这真是非常深刻的一课。”尽管小林觉得现在能做的还很少,但她相信,总有一天一切会好起来,村民也可以过上“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日子,“而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们都愿意努力去付出、去奋斗。”如今,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参与“千村调查”的学生越来越多,从大一学生到博士生都有。
社会实践开展多年,越来越多高校引导学生结合专业来寻找视角,社会实践的团队结构也因专业教师、博士硕士的加入而更合理、更有质量、更深入。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公布的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数据中,有一个小项值得注意——今年上海交大参与“二次实践”的学生达到了总数的47%。这意味着有7467名学生并非因学分驱动而参与,有的愿意多在祖国大地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走走看看,有的是因为心中埋下了“理想种子”想要再耕耘。
真实的中国,对大学生来说是最好的课堂。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身体力行去体验,回味、思考来建立新的认知,甚至激发责任、动力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样的成长一定能够与祖国共振。
真实的中国,亦有许多命题等待有识青年贡献智慧,需要青年参与。要实现更好的明天,需要热情、毅力和信念,而不是虚无的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