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上海”楼下的“邻菜场” 朱光摄
“此刻,一切完美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这是一句镌刻在台阶上的话。在这么文艺的台阶对面,有一个更加文艺的“邻菜场”,菜场楼上,是社区美术馆“粟上海”(见上图)——如此集结生活食粮和精神食粮的空间,位于愚园路1088弄里,是当下在城区里冒出来的一个个零散空间创新、美化运用的成功案例之一。昨天,由市民文化节发起,上海美术设计公司承办的2019“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创新大赛,推荐了几个参赛范例,这些范例让周边百姓感慨,原来诗和远方,就在身边,就在眼前。
“粟上海”是刘海粟美术馆与社区共创的文艺空间,位于愚园路公共集市二楼。一楼,是“邻菜场”,拾“文艺阶梯”而上,就到了“粟上海”。在这2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有咖啡馆、展示区和阅读区。展示区展示的绘画作品,是社区居民挑选的,色彩缤纷、赏心悦目。
据参与策划的刘海粟美术馆工作人员王老师介绍,这里原本是职工宿舍,经过民营公司运营,改换门庭成社区美术馆。因此,在规划前,他们先询问了周边居民的建议。愚园路一带中外友人和睦相处,青年白领和亲子活动也相对较受欢迎。加之,老年居民表示,小裁缝铺、修鞋摊等我们还是要的哦,不要有了美术馆,就离生活远了。市民的嘱托,也让策划方谨记,办社区美术馆不能离生活太远。所以,他们并没有直接从刘海粟美术馆里把展品平移过来,而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策划符合社区需求的活动,并要求周边居民里的能人来开讲座。有一位国外物理学教授,就给居民们讲授过“生活里的物理”。
这里,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处。大家戏言,走这台阶就需要10分钟哦!10分钟里,要看完每一句金句,还要自拍……“粟上海”还在江川路勾勒了一个以工业遗址为主题的艺术空间。以社区零散空间、融入符合周边居民喜好的艺术形式,再造成一个个彰显美好生活的城市空间,正成为潮流。
除了“粟上海”,位于汶水路的民生美术馆也颇吸人注目,这个美术馆最早设在工业遗址改建的红坊,后来又迁往浦东,去年才搬来静安,依然是老厂房改建成的兴业坊地块中当代艺术的展陈空间。其中,有部分当代美术文献的收纳区,因而还成为静安区图书馆艺术分馆,纳入公共文化图书阅览的渠道,也是一种多方合作的创新模式。
美术设计公司副总经理钟敏表示,大赛评选的目的并不是一较高下,而是建立一个覆盖长三角的“美好空间”案例库,发掘更多的民营公司等各类社会主体,投身于美好生活的创造。同时,便于今后各类资源对接、跨界合作。与此同时,零散公共文化空间的策划和设计,对精神生活也有引领作用。例如,公共阅读空间可以助推书香上海的建设;凝聚乡情的文化空间有益于美丽乡村的改造……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