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6日 星期一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吹响文艺号角 德艺薪火相传
第15版:文体新闻 2019-10-17

吹响文艺号角 德艺薪火相传

——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颁奖典礼侧记

获杰出贡献奖的茅善玉、张静娴、陈燮阳、韩天衡、辛丽丽(从左至右) 陈盈文 摄

上音青年教师向何占豪献花

王文娟和戏迷在一起

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入选人登台朗诵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祖忠人 摄

昨晚,当一群号手,在大剧院二楼包厢吹响《致敬号角》时,一缕暖色灯光如曙光一般扫到了二楼,映照出爱乐乐团的演奏阵容。这声声致敬号角,吹响了“为人民讴歌,为时代立传——上海文学艺术奖颁奖典礼”的序幕,也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功勋卓著的文艺工作者表达了崇高的礼赞。

七十年来,上海孕育和涌现了一大批文艺大家,诞生了众多影响深远的文艺作品。始创于1991年的上海文学艺术奖,正是这座城市文学艺术界的最高荣誉、精神标杆,同时,也充分彰显了上海城市的文化特质、精神品格和胸襟气度。

献花 表达敬意

第一位获颁“杰出贡献奖”的是舞蹈家辛丽丽。她穿着缀满花朵的中式服装,款款走上舞台,有着舞者的优雅、名家的沉静。与众不同的是,为她献花的,是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市群众文艺新人新作奖的舞蹈编导王雯。随后获颁“杰出贡献奖”的是昆曲名家张静娴。为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献花的,则是全场最小的孩子——曾凭借京剧《挡马》的精彩表演摘得2018中国戏曲“小梅花”称号的8岁小姑娘汪易楠。她也是张静娴老师的小戏迷。

慢慢观察,会发现颁奖典礼的“献花”环节,没有“套路”,全是“思路”——为陈燮阳献花的,是上海市群艺馆乐队与合唱指挥赵兵;为茅善玉献花的,是浦东新区唐镇的沪剧爱好者黄丹……献花者,无一例外,不是在艺坛上刚刚起步就显现天分和技艺的初试啼

声者,就是在群文队伍中小有建树者。他们都是来自人民之中,对于艺术别有一份深沉情感。

独白 名家心声

每位获奖者的感言,其实也是他们在舞台上的心灵独白。除了赵佐代表母亲黄宗英、学生李静代表老师周慧珺,其余8位分获“终身成就奖”和“杰出贡献奖”的文艺家,都对观众说了一段知心话。他们的共性就是谦逊地感激人民。何占豪的一句“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赢得观众热烈掌声。如此朴实无华的真理,字字珠玑。

93岁的王文娟走上台前,一头银发泛着光。她十分谦虚,表示自己“天资平平,只是肯下笨功夫”,作为有着62年党龄的党员,“陪着共和国一起成长,是党把我培养成一个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一口嵊州话,带着越剧腔,委婉、优雅,却铿锵有力,观众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86岁的何占豪,西装笔挺,大步流星。从舞台一侧走出来时,如果主持人不说,没有人猜得准他的年纪。何占豪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老百姓:“我们这一代音乐人都坚信,艺术要为人民服务,要接地气,老百姓不夸赞你的作品,得再多奖也没有用。”众人尊称麒派掌门人陈少云为京剧大师,他说他每次走进京剧院院子里,先向周信芳雕像鞠躬:“这些年,我只是在继承麒派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精神融入到剧目的创排和演出过程中。”

朗诵 再现“小事”

颁奖典礼主题突出、节奏凝练。除了《致敬号角》的“序章”,仅有三个文艺节目,其中两个是朗诵,最后由廖昌永演唱了一曲《再一次出发》表明文艺征程再出发的理念。

丁建华、康庄以朗诵的形式讲述了文艺大家的工作小事,题为《从艺做人,以德为先》。他们或叙述或演绎了五位获得“终身成就奖”的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朴素但深邃的小事。例如,王文娟争取演林妹妹这个角色时,曾率真地表示:“演不好,我头砍下来!”例如,当年很多人想不通为何要让陈少云去演刘罗锅——这其实是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门口放置了一个票箱,群众票选出来的。

当近30位青年文艺家一齐登台,集体朗诵《为人民讴歌,为时代立传》时,仿佛是在台上为自己的人生许下誓言。“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剧中人;人民,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剧作者。”青年文艺家在颁奖典礼临近尾声时吟诵的这句话,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文艺大家与人民大众的关系。 本报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