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志愿者监督和帮助下,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首席记者刘歆摄
本报讯(首席记者 姚丽萍)2020年,全国46个重点生活垃圾分类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应达到35%的“国标”;截至9月底,上海日均分出9000余吨湿垃圾和5600余吨可回收物,随着湿垃圾设施的逐步建成投产,全市资源回收利用率有望逾45%,全面超越“国标”。今天上午,记者从市人大代表年度专题视察获悉,申城有望将垃圾分类可回收物出路纳入国民经济规划。
据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介绍,自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整体成效好于预期。其中,全市分类实效提升远超预期。至9月底,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达5600余吨/日(指标量为高于3299吨/日),较2018年底增长5倍;湿垃圾分出量达9000余吨/日(指标量为高于5520吨/日),较2018年底增长130%;干垃圾处置量控制在低于15275吨/日(指标量为低于21000吨/日),较2018年底减少26%;有害垃圾分出量0.62吨/日,较2018年增长5倍。
与此同时,全市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远超预期。广大市民主动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上海发布的垃圾分类知识查询量已达2000多万人次;以居民自觉参与为重要评价标准的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快速提高,全市1.2万余个居住区达标率已由去年底的15%提升到目前的80%。
今后,针对垃圾分类推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市各区将因地制宜,加强精细化管理,不断探索新机制、新方法。
●优化定时投放点的管理 针对“定时定点”小区垃圾乱扔问题,充分利用延时开放,借助科技等技术手段,着力破解定时定点与延时定点或误时定点之间的矛盾;坚决落实好“对不符合标准垃圾拒绝清运”制度,对不符合标准的桶和垃圾,一律拒绝收运。
●强化行业管理和执法监督通过行业管理、执法监督、专业管理,倒逼各单位做好垃圾分类。落实好“管行业、管分类”要求,发动各行各业,如交通主管部门抓交通工具和交通要道、学校主管部门抓学校场所、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抓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行业考核。组织城管等执法队伍,对单位管理责任人责任落实情况,巡回开展地毯式执法,确保各类单位容器设置规范、分类实效达标。绿化市容作业队伍细化行业指导,落实“对不符合分类标准拒绝收运制度”,促进各单位切实提升分类成效。
●加快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利用能级 夯实垃圾末端处置设施,特别是湿垃圾设施建设主体责任,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其中,老港、松江湿垃圾资源化项目将于2019年内建成,浦东、嘉定、金山湿垃圾资源化项目将于2020年二季度前建成,宝山项目今年底前开工;上海天马二期、金山二期、崇明二期焚烧项目2020年底前基本建成,浦东海滨、奉贤二期、宝山等焚烧项目2021年底前建成,到2022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在加快湿垃圾设施建设和各集散场建设的同时,同步优化全市可回收物资源利用出路和方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将垃圾分类可回收物出路纳入国民经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