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广告 雕塑让书法站起来 “可以怠慢我,但不可以怠慢电影”
第11版:文体汇/人物 2019-10-26

“可以怠慢我,但不可以怠慢电影”

吴贻弓导演艺术与文化精神纪念座谈会昨举行

吴贻弓把电影看得比什么都重

在所有人的眼中,吴贻弓是电影片场的优秀导演,也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人人都竖起大拇指的吴导,也曾经发过火,摔完杯子,他颤抖着说:“你们可以怠慢我,但不可以怠慢电影!”昨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在上海文联举行的“心系电影 德艺双馨——吴贻弓导演艺术与文化精神纪念座谈会”上,讲述吴导当年的故事,并回顾他的艺术成就,总结他的文化精神。

一次“发火”

“今年6月3日,我去瑞金医院看望吴导,我们聊天、开玩笑、分享蛋糕,当时已被病魔折磨得瘦骨嶙峋的吴导还说,他最喜欢甜的东西。那天分别,我们都没有依依不舍,觉得未来还有很多时间一起聊天、吃蛋糕……”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文联主席奚美娟的印象里,吴贻弓一直是那个笑容可亲、温文尔雅的前辈。很多电影人都知道,吴贻弓导演是一位从不在现场发火、骂人的导演,这绝对属于电影导演里的凤毛麟角。导演江海洋师从吴贻弓拍摄三部电影的过程中,仅仅看到他发一次火,那是在《城南旧事》拍摄现场。

影片中小英子和她生命中重要的人宋妈的离别,枫叶、离别、从此天各一方,这是影片精华之笔。突然,江海洋听到吴贻弓扬起手中玻璃茶杯,重重摔在地下,原来是为了一根马车的缰绳。事前吴贻弓导演曾嘱咐过,这是富人家准备的马车,缰绳必须考究。江海洋回忆道,“那天,在现场道具准备的恰恰是一副麻绳编的缰绳,看上去一点也不讲究!”江海洋走到吴导身边,想安慰他的时候,发现吴导仍在颤抖,像一个委屈的孩子,吴导说:“可以怠慢我,你们不可以怠慢电影。”

那一天,吴贻弓是为了心里中国神圣的电影而发火,正是因为这份敬畏与虔诚,他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喊出“电影万岁”的电影艺术家。

一段“诗歌”

如果探究起吴贻弓成功的原因,不能不说与他个人的经历、教养以及由此形成的艺术理想和审美趣味是有关的。

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与吴贻弓一起吃过一次饭,“他第一次认识我,很亲切,告诉我他自己小时候如何痴迷传统文化,喜欢唐诗宋词,年轻的时候可以大段背诵,但是现在年纪大了有的忘了。这些东西进入了他的思维,对他的创作发生了影响。”汪涌豪记得吴贻弓当时痴迷一种长河型的诗意表达,“就是表现长时段和大时代当中人物的历史命运。比如说他后期拍的《阙里人家》,讲述五代同堂人家的日常故事,三代人的不同命运,无不与中国时代变革息息相关。”因为一段段埋藏在胸中的诗歌,方才让吴贻弓的作品诗情画意。

一个提问

“吴贻弓亲切、平和,没有架子,文联同事们不论官职大小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吴’!”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陈东曾与吴贻弓在文联共事。陈东说,“老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是楷模。他拍电影,就获得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他当导演,就成为第一个可以‘走出去’为中国国产电影争光的导演;他当主席,就可以把活动搞得很好。”

在电影教育上,老吴也是功不可没。当年上师大请吴贻弓来担任硕士生导师,他在上师大招了第一届的研究生。他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电影?”为了培养后起之秀,上海影协原副主席汪天云亲眼看到吴贻弓认真地备课,认真地讲学,“吴贻弓率先担任电影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在那么忙的工作情况之下来上课,我挺感动。他当时帮助我们年轻人,走上电影的道路,教育我们年轻人从事电影产业、电影文化、电影事业,我觉得吴贻弓永远是我们的老师。”

“很荣幸,在电影业当了一个小兵。很高兴,和父亲做一样的职业。延续了父亲的荣幸,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吴贻弓之子、导演吴天戈说,对父亲最好的纪念就是继续好好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