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秉辉
近来在一些民众中遇到一个陌生的医学名词——“磨玻璃样结节”,常被简称为“磨玻璃”。“磨玻璃”是个什么病?无法望文生义,由于多见于以筛查肺癌为目的的CT检查报告中,所以便有人以为这“磨玻璃”便是肺癌的代名词了。
“磨玻璃样结节”是CT专用术语。CT之工作原理是:当X线透过人体时,遇到不同的组织,其透过率不同,肺组织里含大量空气,X线透过甚多,骨骼含钙甚丰,X线不易透过,将X线透过的多少以数字细分,再将这些数字经计算机转换成从黑到白的不同深度构成的画面,医师便可从应该白的地方发现黑或深些、应该黑的地方见到白或是淡些来发现异常,再从异常部位的大小、外形、深浅度、血液供应情况等来判定其可能的性质。“磨玻璃样结节”是描述肺部CT检查时在肺部发现的既不黑、也不白的影子,就好似一块半透明的磨玻璃,因为这种影子边缘大多清晰成一小块状,所以便称之为“磨玻璃样结节”。
“磨玻璃样结节”是医学诊断领域里的新鲜事,以往的胸部X线拍片,较难发现直径在10毫米以下的病灶,直径在10毫米以上的病灶,多数已经可以按其密度、边缘及血管征象给出定性诊断的意见,毋需强调其“磨玻璃”的特点或只泛称其为“低密度病灶”即可。在低剂量螺旋CT用于一般人群检查之后,才越来越多地发现这种直径只几毫米、内部均匀、外周光滑,半透X线、一时无从定性的小结节。于是便称这些小结节为“磨玻璃样结节”。可以理解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的说法。
当然医学界对此也并非一无所知。基本的看法是:若是这“磨玻璃样结节”直径小于4毫米的,称之为“粟粒状结节”,或可不必介意,来年复查即可。若直径在5至9毫米的称为“微结节”,10毫米及以上的称为“小结节”,应依其大小及有无患肺癌的风险:如吸烟、特殊的环境污染、肺部疾病史、家族肺癌史等情况决定3或6个月复查一次。如在复查中发现其逐步增大、结节内部变得不均匀、结节出现新生血管、周围血管受挤压或推移等情况则或表示有癌变之可能。
不过也需要说明的是:在“磨玻璃样结节”中最后发展为肺癌的比例并不高。国外有人追踪调查一批直径在10毫米以下的“磨玻璃样结节”三年,结果45%的人结节消失或缩小,自然可以排除癌的可能性了;40%的人无变化,看来癌的可能性也不大了;只有15%被确诊为癌,而且其中多为“原位”腺癌。原位,即仍局限于发生癌变的上皮部位之意,此种仍在原位的癌,手术切除应即可根治,其实,这也就是用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的目的所在。
“磨玻璃样结节”绝大多数并不是癌,越小、不是癌的可能性越高。但确实也不能掉以轻心,定期复查以观其变,是应有的态度。